防治H7N9的六个“处方”

  第一,无须恐慌。被禽流感病毒感染是一个极低概率的事件。2003年中国大陆SARS发病人数为5327,发病率不到0.5/10万。我并非故意淡化禽流感的危害性,想要特别说明的是:今天我们对新发传染病有了远远超过2003年的认识水平。

  第二,不过激,不信谣。大量购买板蓝根和口罩、囤积达菲或者要求医生处方达菲,以及要求医院检测H7N9病毒等做法都是缺乏理智的。这里还要通过一件事以正视听。不久前,某地方官员在微博上表示研制成功了抗H7N9病毒中药配方,这纯属无稽之谈。你都没有诊治病人,何来成功配方?

  第三,遵循规律。“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是禽流感传播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防范措施必须围绕这三个环节。因此,无论是追根求源、查找“元凶”,还是远离禽类动物、避免接触,或是注意个人防护、提高抗病能力,都是基于传染病普遍规律的科学做法。慎重看待人际间传播。多数传染病会发生人与人之间传播,但迄今没有发现禽流感的人际间传染又是一个客观事实。正确的做法是:保持高度警惕,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隔离,并强化流行病学跟踪调查。这就可以将人间播散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第四,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目前的经验显示,对于H7N9禽流感,48小时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最好。一旦错过这个时机,机体的损害就不再是病毒直接所为,抗病毒就失去意义,治疗难度大大增加。因此,任何人,尤其是接触过禽类动物的人,一旦发热咳嗽,应立即去医院看病。

  第五,科学看待高死亡率。该病的病死率很高,但不可忽视两点:一是该病流行初期,绝大多数病人被确诊时病情已经很重;二是大量具有流感样症状的轻病人并未得到特异性病毒检测,“基数”也就不详,最终死亡率就显得很高。

  第六,今后发展趋势。随着气温逐渐升高,以及病毒株流行后的毒性衰减,疫情有望在五六月份逐步得到控制。请大家回顾一下2003年的SARS、2004年的H5N1禽流感和2009年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便知这种规律。

  经历过2003年SARS的恐惧,经受过H5N1禽流感的恐慌,感受过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慌乱,显然,时间流逝了整整10年的今天,医学的成长、政府的成熟、公众的沉稳,我们有理由在H7N9禽流感面前保持理智和镇静了。

  作者为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上海市感染病学会主任委员。

相关阅读:

为啥50岁后,各种病都来了?医生:这3件事别太勤快,对健康无益
吃生花生和吃熟花生,有啥区别?说出大实话,原来我吃错了
西红柿不能随便吃?提醒:这4类人,平时尽量少吃,要听劝
长期喝白开水和长期喝茶的人,谁的身体更健康?把实话告诉你
喝醋可以软化血管?别胡闹了,真正能通血管的有四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