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孩子患上“智力厌食症”
2025-07-14 13:18:06
几乎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往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计给孩子创造受教育的环境和发展智力的条件,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对发展幼儿智力的玩具、图书,更是认为多多益善。可是,令人困惑的是,有时却事与愿违。有位年轻的爸爸告诉我:孩子看到小伙伴有电子琴,也吵着要,但买回来后才两三天,便丢在墙旮旯里了;孩子的屋里,玩具、积木、画板、小火车……可以说应有尽有,光是图书就足可以开个小小的阅览室了。可是,孩子对这些简直没有什么兴趣。于是,年轻的爸爸感叹了:"唉,我花了那么大的代价,可他就是没有一点长性。"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由于孩子的兴趣不稳定、无长性,也可能是因为家长只是为孩子创造了物质上的条件,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引导。除此以外,年轻的家长不妨分析分析,孩子是不是得了智力"厌食症"呢?
所谓“智力厌食症”,是指儿童在求学时期由于灌输了过多的知识,对大脑产生了不良刺激,从而使孩子的求知兴趣减弱的现象。
孩子在饮食上的厌食,家长都很注意调整,然而孩子的“智力厌食症”却往往不为家长所注意。
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智力发展环境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凡事都有个度,只有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智力刺激, 才能为孩子所接受,才能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德国医生内特尔认为,在智力培养中过多的智力刺激,使刺激处 于饱和状态,也会使孩子出现求知活动中的“厌食症”。即对求知缺乏兴趣,求知欲减弱,从而妨碍了智力活动的发展。因此 ,家长在给孩子智力刺激时,也要注意刺激的数量、程度。
需求是兴趣、动机形成的前提,适宜的刺激可促使需求的产生。因此,在选择图书、玩具时,应从孩子的需要出发, 不在于多,而在于适宜,使孩子形成比较稳定的兴趣。给孩子讲故事是较好的智力刺激,但也有个艺术问题。德国大文豪歌德 的母亲在给小歌德讲故事时,每次总是在最关键的地方停下来,让他自己去想像故事是怎样发展的,第二天再给他讲下去。这 样一方面培养了歌德的想像、判断、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使歌德产生了一种迫切了解故事发展的心理需求。而有的家长在给 孩子讲故事时则缺乏这种艺术,不管孩子反应如何,讲了一个又一个,使孩子对故事由兴趣浓厚到乏味,甚至成了孩子的催眠 曲。还有些家长,则不分场合、地点,动辄给孩子来点“智力刺激”,甚至吃饭之前,还让孩子必须算出算术题才能吃。试想 ,孩子看着香气诱人的饭菜,因为算不出题而吃不上饭,他对计算还会有兴趣吗?这种不分场合、地点,不从孩子需要出发所 给的“智力刺激”,对孩子实在是害多益少。
专家指出,在给孩子智力刺激时,一定要注意适度和适时,从培养孩子的需要入手,讲究方式和方法,避免孩子出现智力厌食。专家分析,孩子没有常性可能有很多原因,家长为孩子创造了很多物质上的条件,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引导,从而使孩子患上智力厌食。帮助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智力发展环境是必要的,但凡事都得有个度。在智力培养中,过多给予被动刺激而造成集中、饱和的状态,会使孩子出现求知活动中的厌食症。专家建议,家长在给孩子刺激的时候,要注意刺激的数量和程度,使他们在求知和学习中保持一定的饥饿感,这才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和积极性。如家长在讲故事时,可以在最要紧的地方停下来,让孩子自己去想像后续故事,第二天再给他讲下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其想像、判断和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孩子产生一种迫切了解后续故事的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