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到一定阶段,就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孩子6岁之前,他们的发展中有很多重要的里程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0-4个月
新生婴儿只 能分辨明暗的模式和深浅度,因为新生婴儿只能聚焦于8-12英寸,他们的大部分视力都是模糊的。婴儿首先用看脸谱的方法来学习聚焦,然后看他附近有趣的物 体。当婴儿开始用眼睛追随移动物体时, 追随和双眼协调运用的技能开始发展。不久,他们就会伸手去碰物体,这是手眼协调的开始。在4个月时,婴儿能看完整的颜色。
4-6个月
当婴儿学着撑起自己,转身和坐起时,即当他们学习着控制自己在空间的活动时,眼/身协调能力开始发展。同样4-6个月婴儿手/眼协调能力已能形成,有能 力自由地伸手和抓拿物体或把东西放进口里,4或5个月,婴儿的大脑已完成学习如何把从左右眼进入的画面溶合为一个单一图像的方法。双眼视功能已发展,或两 眼已有深度感知的能力。当婴儿学习拿自己喜欢的物体时如何正确地瞄准目标这一技能,空间感知已在不断地发展。同样,当他们在学习快速并准确地看远近间的东 西时,他们在精炼着自己的眼睛协调运用技能和聚焦技能,通常在不久将来的几个月时间,正常的视力20/20已得到发展。
6-9个月
在这一阶段里,很多孩子开始爬行,进一步的眼/身协调也不断发展,他们学习去判断距离,有自己的视觉目标(看物体并动身去拿它)。他们突然得到的灵活性 让他们有机会探索很多新的东西,当婴儿体验某些经历时,如自己的身体与其他物体间的关系,或物体不同的大小,形式和位置时,视觉感知能力已在快速地发展。 在第六个月里,婴儿的正确的眼睛运动控制技能应相当良好。
9-12个月
孩子现在能很好地判断距离,眼/手/身协调使 他们较准确地抓和扔东西。视觉感知技能如视觉记忆和视觉辨认使他们觉得这个崭新的世界更有意义,综合的视觉和小肌肉协调技能使他们能操作细小的物体。很多 孩子这时候已开始用手指喂自己吃东西。当孩子开始学行走时,他们学习用他们的眼睛去指导和协助身体的大肌肉群来控制整个身体的运动。
学前儿童
在学前这段时间,视觉仍在不断发展。作为学行者,眼/手/身协调,眼睛协调运用和深度感知是非常重要。彻积木,把球滚来滚去,涂鸦,画画,剪切, 镶嵌等都能帮孩子发展那些重要的技能。向孩子阅读是非常重要。当他们把故事在大脑成像时,他们会意识到强大的”视觉化”技能。
在学儿童
入学前一个全面的视觉功能检查是非常重要。我们的专家要断定孩子的视觉系统是否有能力去处理阅读,书写和近距离工作。学校功课的要求会对孩子的视觉系统 施加很多压力,并会引起很多以前没有的问题。当学行走者多数用眼睛看远距离时,在学儿童却要长时间集中于近距离的工作。这样会引起眼睛的问题,孩子是意识 不到他们的眼睛是有如此大的压力的,他们也很少汇报这些视觉问题,因为他们的视觉对于他们总是正常的,他们认为每个人看东西的方法跟他们是一样的。
孩子所学东西的80%以上是通过眼睛传递的,视力表的检查提供了一个很宝贵的服务。孩子虽然及格了视力表的检查,但仍有未被发现的视觉问题在慢慢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需要更多的其他视觉技能。
事实上,有很多被认为懒散、注意缺陷和愚蠢,又或者是学习有困难、不能把一项任务坚持到底的孩子的真正原因是他们的视觉。美国对儿童的一份最新的全面视觉检测指出(从幼儿园到八年级),47%的儿童有双眼协调运用问题;46%的儿童有双眼调焦问题;65%的儿童有眼球运动问题;60%的儿童有视觉理解-运动问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
对于孩子学爬,大家说法看法都不一样。不少家长也会炫耀自家孩子早早就学会走路:“什么‘七月坐八月爬’,我家孩子干脆省略了爬,直接就会走了!”
然而万事万物都有客观规律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跳过”了有些环节或许不是好事。“从专业角度来说,不爬就走的孩子貌似抢了先手,实际上欲速则不达,可 能像小鸭子般走路很不稳当,而这个过程可能维持时间较久,而经过一段时间爬行锻炼的孩子,走起来很快上手且步伐较坚定。”中山一院黄埔院区康复科专家王楚 怀教授坦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家长应该从小就关注孩子的走姿,帮助他们迈出未来漫长人生路最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如何发现孩子步态异常?专家介绍简易识别小窍门:除直接观察走姿外,还可以看鞋底
如果感觉到走路步态异常,且检查确定为受力线问题,可接受专业康复训练及配鞋矫正等措施
从专业角度来说,不爬就走的孩子貌似抢了先手,实际上欲速则不达,可能像小鸭子般走路很不稳
“先爬再走”是规律不可投机取巧跳过
父母们先是惦记孩子什么时候能坐,接着是爬,然后是走。然而不少宝宝偏不喜欢爬,肚皮老挨着地,脊背就是挺不起来,后来干脆摇摇晃晃直接学起了走路。对此,不少家长引以为傲,觉得这是孩子聪颖的表现。“都会走了,爬这个过渡阶段还重要吗?”
“爬行很重要,对于刚学会走路又不会爬的孩子,我甚至会帮助他们补上这一课。”王楚怀介绍,人类的脊椎发育是循序渐进且需要一步步锻炼而成的,当孩子可 以自己坐稳的时候,就意味着脊椎已经发育到可以支撑其独立安坐的阶段;而学会爬行,则能帮助孩子锻炼脊椎弯曲度和腰部肌肉以及身体活动能力;在能完成自由 爬行,随意坐躺之后,才是学习走、跑、跳等。他认为,现实观察结果表明:爬得越好,走得也就越好。
然而,现在很多家长一心想着让孩子快快走,很早就用上了学步车。“我们不建议婴幼儿太早使用学步车,因为此时其脊椎发育还不充分、腰力也不太够,如果长时间处于站立走动状态,腿部会过早地长期承受全身重力,对孩子发育反而有影响。”
他指出,不经爬行、早早在学步车里长大的孩子很容易蹬着腿走路,形成的走姿不太自然,且像小鸭子般左右摇晃,容易跌倒。反而是熟练掌握爬行技巧的婴儿,由于在此“过渡期”内他们的头、颈、手、臂、腿、脚和肘、腕、膝、踝关节,及全身肌肉特别是腹肌与胸肌,都参加了活动锻炼,所以再由四肢受力发展为两肢受力时,能平稳顺利地完成从爬到走的过渡。
小时走路“内八、外八”长大易腰酸腿痛
四岁男孩城城属于走路顽皮、老摔跟斗型。但父母观察后发现,他既不缺钙,也不是故意为之,也没有被小石头绊倒,纯属双脚“内八”,越走越靠里,最后左脚绊倒右脚。无论父母怎么训诫,他都难以改变现状。最后经专业训练矫正以及在鞋底上下工夫,严重“内八”才得以缓解。
“孩子刚开始走路时多少有点‘小鸭子’现象,但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走路时是否手脚协调,如果步态异常,则要考虑排查是否患有脑部疾病;如排除脑部患病,则可能是脚部结构异常或走路方法不对,身体力学线条改变所致,建议从医学康复训练的角度予以及时纠正。”
如何简单有效地发现孩子步态异常?王楚怀告诉家长们一个简易识别小窍门:除直接观察走姿外,还可以看鞋底。“正常的步态通常产生压力较为均匀,一般来 说,足跟、外侧、脚的大拇指的部位受力大,磨损较多,而中间及内侧受力小,磨损较少。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鞋子内侧磨损也很严重,或者鞋跟两边磨损相差非常 大,一边还很厚,一边早磨没了,那就说明孩子走路姿势很成问题!”
专家提醒,千万别忽视了婴幼儿的走路姿势,因为长此以往或影响其日后 生长发育,甚至会为其中老年腰酸背痛埋下伏笔。“幼儿走路无论是‘内八’还是‘外八’,如果不纠正都可能导致不断跌倒等继发问题,走习惯了还可能影响到 脚、膝、髋、肩等部位,以致成年后一走远路就脚痛、头痛或腰酸腿痛。”
此外,走路高一脚低一脚或左右摇晃等,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骨盆倾斜、脊柱侧弯等问题,不但成年后“有碍观瞻”,还会导致日后行动吃力或走久了就身体疼痛。
专家提醒:受力线出问题可逐步矫正
王楚怀指出,无论是婴幼儿还是成人,如果感觉到走路步态异常,久走出现腰酸腿痛不适,且检查确定为受力线问题,可接受专业康复训练及配鞋矫正等措施,假以时日可有效矫正。目前市面上有不少可帮助改变受力线的鞋垫或鞋子,但建议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购买使用。
总之,宝宝学不学爬,以及如何爬。都需要宝宝具备了各方面的硬性条件才可能发生,父母们大可不必担心,等孩子真正学爬时,加以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