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皮肤湿疹” 四大疗法来帮你

湿疹主要是由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多形性皮损和易有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反应。它的病因复杂多难以确定。自觉症状瘙痒剧烈。病情易反复,可迁延多年不愈。所以建议患上湿疹的人一定要及时接受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我们以下将为大家一一介绍。

一、湿疹的治疗之内治法

包括辩证分型和中成药治疗。辩证分型方法很多,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下列分型比较实用。

1 湿热型湿疹一般表现为血热脾湿,浸淫肌肤。多见于急性湿疹、脂溢性湿疹以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皮肤起红斑水疱,瘙痒极甚,黄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结黄痂、糜烂、脱皮。,漓至受大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或腻,脉濡滑。

治则:利湿清热。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用生地30 g,丹皮9 g,赤芍9 g,龙胆草9 g,黄芪9 g,黑山栀9 g,茯苓皮9 g,泽泻9 g,木通9 g,车前子9 g(另包),六一散9 g(另包)。如因搔抓起脓疱时,加蒲公英12 g,银花9 g,连翘9 g,以下肢严重的可用草渗湿汤。

2 脾湿型湿疹是由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浸淫成疮。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或泛发型湿疹。皮肤起水窠,色黯淡不红,搔抓出水,或有胃脘胀满,饮食不多,面色萎黄,腿脚浮肿,大便溏泻,小便微黄,舌淡苔白或腻,脉缓。

治则:健脾除湿。以除湿胃苓汤加减。方用苍术9 g,陈皮9 g,川朴9 g,猪苓9 g,茯苓9 g,泽泻9 g,六一散9 g(另包),白鲜皮9 g,地肤子9 g,如胃纳不馨加藿香9 g,佩兰9 g。

3 血热型湿疹是由于内蕴湿热,外受于风,热重于湿。相当于丘疹性湿疹。遍身起红丘疹,瘙痒极甚,搔破出血。中医称粟疮或血风疮。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

治则:凉血清热,祛风除湿。以凉血除湿汤加减[5]方用生地30 g,丹皮9 g,赤芍9 g,稀莶草9 g,海桐皮9 g,苦参9 g,白鲜皮9 g,地肤子9 g,六一散9 g(另包)。

4 阴伤型湿疹由于渗水日久,伤耗阴血,血燥生风。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泛发性湿疹。皮肤浸润,干燥、脱屑、瘙痒剧烈,少量渗水或皮肤干燥皲裂。舌红苔光,脉细弦滑。

治则:滋阴养血,除湿止痒。方药:滋阴除湿汤。方用生地30 g,元参9 g,当归9 g,丹参12 g,茯苓9 g,泽泻9 g,白鲜皮9 g,蛇床子9 g,皲裂严重加玉竹9 g。

二、湿疹的治疗之外治法

湿疹除内服用药外,同时配合外治法,疗效才会更好。

外治方:

1、紫草油:紫草9克,用香油适量炸焦,待油成紫色捞出紫草即可,每日数次,用油涂患处 。

2、鸡蛋馏油:鸡蛋7个,煮熟取蛋黄,锅内放麻油50~100克,文火将蛋黄内油熬出,待蛋 黄呈焦糊状即可,取油频涂患处。

3、乌贼骨适量研细粉,散敷湿疹处,每日数次,适用于有渗出者。

4、文蛤散:文蛤100克,川椒50克,轻粉3克。将文蛤打成细块,炒至金黄,入川椒同炒至 黑色,以起烟为度,入密封罐内封存。第二日加入轻粉,共研细末。香油调搽。

5、包云膏:松香末60克,硫磺末30克,研匀,麻油拌成糊状,摊于纱布上卷成如指头粗条 ,用线扎紧,再入麻油中泡1天,取出。用火点一头,下用粗碗接着。布灰陆续剪去,取所 滴药油,浸冷水中一夜,外搽用,尤适合伴局部感染者。

6、土豆洗净,切碎捣烂,敷患处,用纱布包扎,每昼夜换药2~3次。

三、湿疹的治疗之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疾病痊愈或控制后,中医非常强调病后调养,以期达到巩固疗效的目的。对于湿疹的善后调养,多认为应给予健脾祛湿或养血祛风,或辨证方药,以巩固疗效,减少湿疹的复发。鉴于湿邪贯穿于湿疹病程的始终,在湿疹患者临床痊愈后,可较长时间服用参苓白术片等健脾渗湿中成药以巩固疗效。即使采用养血祛风法巩固疗效,也必须配伍健脾祛湿的药物,如单用养血祛风药,易引起湿疹的复作。若患者体质偏热者,在服用健脾祛湿中成药时,尚需加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成药,如黄连上清丸、皮肤病血毒丸等,惟用量宜减半。

当患有皮肤湿疹时,应尽可能的寻找诱因,详细了解病史、工作环境、生活习惯等有什么问题,其次要作过敏原检查以发现可能导致皮肤湿疹的致敏原,这样才能很好地投入到湿疹的治疗工作中去。治疗皮肤湿疹,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并且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摆脱疾病,远离湿疹。

四、湿疹的治疗之内外兼治法

湿疹大部分有内因引起,而形之于外。中医固然有“内病外治”法,但临床验证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采用外治法效果显著,针对慢性湿疹外治法收效甚微。而且湿疹引起的内因各种各样,表现的外症又各不相同,如能区别治疗,加强针对性,治疗湿疹无疑事半功倍。临床验证,采用中药外治加内治法来治疗湿疹,效果显著,成功率其高。如:王老湿康宁、皮肤老偏方湿疹专用等配合中药口服。

以上是有关皮肤湿疹的相关资料方法,希望对患有皮肤湿疹的患者有用。在这里要建议患有皮肤湿疹的人一定要及时的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希望你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