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总是“事出有因”

小儿厌食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儿科专家介绍说门诊中有很大一部门就诊的小患儿就是因为厌食或是消化不良、营养不良导致的一些疾病,专家提醒说要从根源上杜绝。

儿科专家解读:什么是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主要是3-6岁)较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为主的症状。专家指出主要症状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甚至拒绝进食;时间长了会表现出面色枯黄,形体消瘦,但精神尚好,活动自如。 当出现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腹胀、腹痛和便血等症状时,它不仅反映消化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且常出现在其他系统的疾病时,尤其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时。

小儿厌食,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势必会导致儿童不同程度的营养障碍,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及体质,并使小儿易于发生其他疾病,而疾病与营养不良又可加重厌食症状,从而互相恶化,严重的甚至还可危及生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专家分析:小儿厌食可能是有原因的

1.疾病影响。

急慢性疾病可导致胃肠动力不足(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的厌食,当今已受到重视。几乎所有抗生素长期应用都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失衡,造成腹胀、恶心与厌食。

2.气候。

气温高、湿度大,可影响胃肠功能,降低消化液分泌、消化酶活性降低、胃酸减少等,致消化功能下降引起厌食。

3.喂养不当。

正常儿童每隔3~4h胃内容物排空、血糖下降,就会产生食欲。喂养不当或饮食习惯不良,如吃饭不定时,饭前吃零食或糖果,胃内总有东西、血糖不下降,就不会有食欲。

4.情绪因素。

强迫喂食,引起儿童反感,各种影响儿童情绪的因素,均可导致厌食。

5.顽固性神经厌食。

患儿内分泌检查,尿内17-羟类固醇排出低于正常,血浆皮质醇的含量正常或偏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对地塞米松的反应受到抑制。这些变化亦可见于重度营养不良。有人提出此类病人可能有间脑-神经内分泌功能缺陷,是为病理基础。此外神经性厌食时,血浆生长激素对低血糖反应减弱,而其他营养不良则正常或加强。厌食患儿对左旋多巴的反应亦受损害。这两种反应与边缘系统下丘脑的功能有密切关系。有的作者怀疑与下丘脑调节食欲的整合中枢功能紊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