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吃饭的误区有哪些?

对于孩子的饮食父母也是都很关注的,现在也是有很多的父母对宝宝的饮食存在误区,那么宝宝吃饭的误区有哪些?

饭桌误区一:追着孩子吃饭

现象:

总想让孩子多吃些,这是中国家长最普遍的想法,“多吃才能长大个儿”,“妈妈做这么好吃的饭你才吃那么一点,不行,再吃两口”在这些饭桌上最常听到的配音声中,孩子的吃饭这件事渐渐变了味儿,小的时候追着喂,长大了又得逼着吃,搞得饭桌像是战场,一顿饭下来,家长累心又费力。

分析:

家长们完全可以放松一些,让孩子拥有吃饭的自由。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对15名食欲差的孩子进行了为期6天的观察,发现孩子在吃饭时不论表现得怎样差,结果仍然保持了进食量与需要量的生理平衡。可有的家长说,小孩子家,不知营养搭配,如果不管让他自己吃,那怎么得了?其实,人都有自身的平衡机制,正像《甲方乙方》中那个吃腻了龙虾的主儿,他不是自己就想吃棒子面粥了吗。在这方面,家长们不妨学学美国家长的做法,每餐尽量给孩子提供不同类型的食物,如果汁、水果、肉食、面食等等,吃什么,吃多少,都由孩子自己决定。

引申:

吃饭这件小事,却能培养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那就是独立思维的能力。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饥,还是饱。如果明明没有饱,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就应该。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自己承受后果。真尝到苦处,下一次他就不会重犯。犯错误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而如果总是听从家长的吩咐,孩子会渐渐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当然,家长们也应当让孩子尝试一些平时没吃过的食物,这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尝试新鲜事物的能力。

饭桌误区二:饭桌上训孩子

现象:

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孩子在餐桌上挨过父母的批评,有5.1%的小学生和6.9%的中学生经常在吃饭时被父母批评,从未在吃饭时挨过批评的小学生仅有43.2%,中学生仅占29.2%。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好多家长平时工作忙很少能跟孩子坐在一起,于是吃饭时就成了家长关心孩子的重要时间,先问学习成绩,再问思想动态,然后就是滔滔不绝的说教……

分析:

吃饭的时候往往是孩子们身心最放松的时刻,而家长们恰恰选择这一时间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这使我们一直提倡的吃饭时要让孩子保持的愉快心情荡然无存。父母在吃饭时批评孩子轻则引起其心情不好影响胃口,重则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引申:

中国古训说,“食不言,寝不语”,但一家子一言不发,闷头吃饭,却不是一件赏心乐事。全家人在一起用餐,这是往往是孩子表达欲最强的时候,是孩子发表“高论”和“新闻”的好机会,同时也是父母了解和指导孩子的最佳时机,更是加深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纽带。所以找个令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有参与发表自己“高见”和“新闻”的机会。而家长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谈让孩子紧张的话题,切忌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式”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