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春季常见皮肤病防治

每到冬去春来季节更替的时候,随着气温的升高,宝宝衣物的增减,以及细菌的滋生,总会有很多宝宝因为皮肤本身的敏感性和自身体质的差异而引发各种皮肤病,那么年轻妈妈们就要格外了,宝宝的肌肤真的算是吹弹可破,一方面要细心地呵护宝宝娇嫩的肌肤,另一方面还要加强防范因为外界对宝宝皮肤带来的影响。以下是三种因为季节交替而常引发的皮肤问题,年轻妈妈们可一定要注意哦!

一、皮肤炎

1.脂溢性皮肤炎

脂溢性皮肤炎是宝宝常见的皮肤疾病之一,常发生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1个月以内尤甚,6个月之后病情开始好转。好发于冬春季节,好发部位为皮脂腺分布较多之处,比如脸颊、眉部、额头、头皮及耳朵等。表现为皮肤出现脱屑的红斑,脱屑呈白色或淡黄色,有时会有黄痂。

居家护理

(1)患处皮肤看起来比较脏,但宝宝并不会有过多的不适,仍可正常作息。

(2)一般可选用维生素B治疗,家长不要自行给宝宝涂抹药膏,应该给宝宝做好基本的清洁保养,加强保湿。少用热水洗脸洗澡,少用肥皂,以免再度刺激皮脂腺。

2.异位性皮肤炎

异位性皮炎又名异位性湿疹或遗传过敏性湿疹。通常会在脸上、手臂外侧、大腿外侧出现皮肤干红、发炎、脱皮的症状,发炎的地方会有粗糙的表面。许多父母在孩子脸上有红痒脱皮的症状时,以为是清洁不够彻底,一味地用热水和肥皂加强清洁,却忽略了基础保养的步骤,如此反而会破坏角质层,再次伤害已受损的皮肤。

2岁左右患儿的症状会逐渐缓解,甚至自愈。其中有些患者至儿童期或成人期可再次复发;还有部分患者会迁延不愈,可持续发展到儿童期甚至成人期。

居家护理

(1)家长要避免给宝宝进食易致敏的物品,如牛乳、鸡蛋白、柑橘等。哺乳母亲以清淡饮食为好,贝类食物及酒类应禁用。

(2)尽量减少外界对宝宝皮肤的不良刺激,如外用肥皂、热水烫洗等。衣着应较宽松、轻软,避穿毛制品或尼龙织品。

(3)患病时忌种牛痘,避免接触新近种过牛痘的人或单纯疱疹患者,以防发生牛痘样疹或水痘样疹。

Tips

异位性皮炎与脂溢性皮炎的区别

异位性皮炎多为出生后第3~4周开始发病,皮疹为红斑和油性鳞屑,缺乏多形性特点。好发于头部,亦可累及眉部、鼻唇沟、耳后、颈部等处,自觉轻痒或不痒。预后良好,往往于数月之内痊愈。

3.沙土性皮肤炎

我国南方的温度回升比较快,孩子们户外活动的时间也较早。2~4岁的孩子尤其是男孩,比较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沙土,能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有的孩子在玩沙土后,手背上长出了许多红色的小疙瘩,并感到痒,这就是沙土性皮肤炎。这些孩子的皮肤比较敏感,多次接触沙土后,便可出现红疹,皮疹呈淡红色,高出表面,小的如米粒,大的如黄豆。

居家护理

沙土性皮肤炎的治疗方法很简单,用肤轻松软膏在患处涂擦,每日2~3次,3~5天后皮疹即可消退。如果皮疹范围较大,可到医院请医生协助诊治。

二、湿疹

婴儿湿疹又称“奶癣”,是一种对食物过敏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可因气温低、湿度低等环境所诱发。尤其是2岁以内的宝宝,颈部、腋下、大腿根等部位容易受到摩擦,口水、溢出的奶液、粗硬或未洗净的尿布均可刺激皮肤诱发湿疹。

婴儿湿疹在出生后1个月到2岁出现,又以2~3个月的宝宝最严重,常发生于双颊、头皮、额部、眉间、颈部。皮疹形态不一,有的是潮红的皮肤表面覆有黄色油腻性鳞屑或痂皮,有的是潮红的皮肤上散布着小疹子与水疱。不论哪一种皮疹,都伴随有奇痒,宝宝往往很烦躁,不停地用小手挠抓,直到水疱抓破形成大片的糜烂才罢休。

居家护理

(1)一般来说,家长要观察有没有食物过敏,特别是牛奶、鸡蛋蛋白的过敏。妈妈吃鱼、虾、蟹等,过敏成分也可随乳汁传给孩子。如果对食物过敏,就要寻找合适的替代品,妈妈在哺喂母乳期间也要远离易致敏食物。

(2)要保持宝宝局部皮肤的清洁,避免溃破感染。渗水结痂时,不要用热水肥皂擦洗,应该用植物油轻轻涂擦,不要强行把痂皮剥下。

(3)常用的内服药物有苯海拉明糖浆、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等,继发感染时需应用抗生素。外用药要视皮肤病变状态而定,出水糜烂或红肿可用2%硼酸水溶液湿敷,渗液与糜烂消失后可外用皮脂类固醇激素制剂,如湿疹霜、祛湿油、苯海拉明霜等。

对于年幼的宝宝,父母的关爱最重要,宝宝有时候会因为不舒服却不能表达出来或者是表达不准确让父母误解,所以爸爸妈妈们要多跟宝宝互动,及时了解宝宝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才能知道宝宝不舒服在哪里,对症下药才能换来宝宝的开心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