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巧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好是坏呢

当今社会人们大多忙于工作,听话、董事、乖巧的孩子自然会让家长和老师非常喜欢,教育起来比较容易,让大人省心。那么,在教育孩子时强调“乖巧”特别是对于男孩子来说是好是坏呢?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专家们是怎么看等这一问题的。

乖巧的孩子更讨人喜欢,这是教育中的普遍现象。但“自我控制”过度,却不利于孩子成长。昨天举行的2012学前教育沪港研讨会上,宋庆龄儿童发展中心与思来氏共同发布了一份对于上海3岁—6岁儿童发展的评估报告。调查表明,目前学前教育中女孩全面领先于男孩,在一定程度上是“乖孩子”教育造成的结果。

上海儿童普遍“很乖”

这次调查历时10个月,从全市10个区县抽取了7347名幼儿园孩子,综合了国内外衡量儿童发展的指标,从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会性四大方面全面考察,对上海儿童发展情况“摸底”。在社会性方面,上海儿童最大的优点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很乖”;而老师们眼中孩子最大的问题是“自私”,缺少“利他性”行为。在运动方面,上海幼儿的精细动作相对较强,但力量型和协调型的大动作与国外同龄孩子相比较弱。在认知方面,5岁是个“分水岭”,这个年龄段之后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快速发展。

孩子“乖巧”,当然会让很多家长和老师省心又省力,但专家分析,教育中过度强调“乖巧”可能不利于孩子成长,特别是男孩。调研结果表明,上海幼儿园的女孩在四大方面发展均比男孩拥有优势,专家分析,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在精细动作、语言发育等诸方面发育相对男孩更早。但调研的主持者之一、思来氏CEO张韫透露,“乖巧”教育的取向也加剧了这种趋势。比如,目前上海判断“好男孩”与“好女孩”的标准比较同质化。上海的幼儿园老师普遍将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精细动作、逻辑思维能力排在“好男孩”的标准前列,这基本与“好女孩”标准一样。但在芬兰、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力量、肢体协调等特质在“好男孩”标准中被首先强调,以体现“男女有别”发展。

“乖巧”束缚探索精神

同时,目前很多幼儿园引进绘本对孩子进行教育,但“绘本教育”多重情感类故事而轻科普探索。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等,这些故事对孩子的社会化发展确有帮助,但男孩在这种氛围熏陶之下“学乖”,会缺乏探索钻研的劲头。而国外绘本教育中,故事类与科普类并重,对于培养男孩的探索精神等更有帮助。在上海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中,也侧重女性倾向。由于多数幼儿园老师为女性,幼儿园开设 “美甲店”、“花店”等角色扮演游戏,男孩会表现出精细化的特征。而德国等国家却明确规定,幼儿园游戏中要有沙、水、锯子、钳子等适合男孩动手玩的道具,以发挥和培养男性优势。中国妈妈带教比较多、幼儿园在运动方面回避风险性项目等,也使得多数男孩静多动少,在运动技能方面难以显现优势。

专家提出,“乖巧”教育束缚了孩子的手脚,不仅不利于男孩成长,而且从整体上来说,不利于所有孩子探索精神、逆向思维、自主独立等品质的培养,老师和家长对此应当警惕。

通过上面文章的介绍,编者给大家总结了专家们对待孩子教育中强调“乖巧”教育的分析,相信能给父母们以帮助,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教育,而且要讲究方法,教育要讲科学。不能盲目强调教育孩子要乖巧,否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