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感饥渴抱着玩具睡觉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特别喜爱的玩具或毛绒玩具,并把它当作自己的情感依赖。孩子往往不允许它离开自己半步,哪怕是一会儿,就连睡觉也不例外。

案例一:点点滴滴诱发孩子“情感饥渴”

小伟已经2岁多了,爸爸长期驻外,妈妈是一位大夫,深更半夜出诊是常有的事。小伟非常懂事,每次妈妈有急诊要出去,他从不哭闹纠缠,都是自己抱着心爱的小布猴去睡觉,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如果没有小布猴的话,小伟的觉就睡不好。前两天小伟的小表姐来家里作客,看上了小伟的小布猴,顺手就借了去,说玩几天就送回来,这下可麻烦了,小伟整个人急得都上了火,给什么玩具都不要,就要那只小布猴,饭也不好好吃了,幼儿园也不去了,睡觉更是成了大问题,每天都要磨磨叽叽到很晚才能睡着,而且有时还跟犯了神经病似的,明明知道小布猴不在家,也要到处地乱找……就这样,直到小伟的小布猴被送回来之后,小伟才恢复正常。

专家建议 :家长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孩子暂时的恋物习惯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要知道,长期有恋物习惯的孩子,很难得到同伴的认可,也许会受到同龄小伙伴们的鄙视和遗弃,这样,孩子就无法从伙伴那里得到被肯定、被重视的满足感,只好到自己心爱的玩具(或别的什么东西)那里去寻求内心的安定,以弥补精神上的空虚,而他越是这样,就越难以得到伙伴们的认可,周而复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孩子会变得内向而敏感,不利于正常的心理机制的建立。

一旦出现这种现象时,父母应该回想一下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注意孩子是不是受到了忽视,孩子的心里是不是感到不安或孤独,孩子最近有没有受到什么刺激等等。如果确实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那么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陪陪孩子,尽可能地多让孩子呆在大人的身边,特别是在孩子入睡之前,要尽量在床边陪伴孩子,或是讲故事给他听,或是一起做个小游戏。

还有,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多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以丰富孩子的生活,这样可以逐渐减少孩子对慰藉物的依赖和要求。如果孩子到了四五岁之后还是时刻离不开他的慰藉物,那么家长就要及时向心理医生咨询,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案例二:孩子“怪习惯”的诞生

婷婷一岁十个月了,身体健康、性格活泼,只可惜有一点怪习惯——不论是午睡或是晚间睡觉时,都喜欢抱着玩具不放。当玩具脏了拿去清洗,她就苦恼着不肯睡觉,让妈妈非常担心,怕女儿玩具的依赖会变成难改的恶习,不知怎么纠正才好?

专家建议:两岁的孩子正好处在第一反抗期,表现为不顺着他就要发脾气,爱说不,非常倔强,这个时候你们应该适当满足他合理的需要,如果他无理取闹也可以对他说不。讲一些最简单的道理,抱着玩具睡觉这个习惯很多孩子都有这个现象。主要是孩子对玩具有一种依恋感,有的孩子是拿玩具不肯放手。这种习惯到了三岁还能克服,那就很困难了。为此你们可以在他睡着以后,把玩具被拿开,吃饭、洗澡的时候不允许抱着玩具。有一个文学作品叫《小文的毯子》,你们可以读给他听。小文总是爱抱着小毯子,后来改正了。试过一些幼儿,他们几次读了这篇文学作品以后也就改掉了。另外改正这个习惯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是一次就能成功,吃饭洗澡都不允许抱着,即使睡觉的时候开始可以允许,等他渐渐长大就应给他说抱着玩具很危险的。跟他讲清楚道理,一旦孩子没有拿玩具,立即要进行积极鼓励。

案例分析:“恋物情结”在一两岁的孩子当中是比较普遍的,他们只是其中的一个特例。小伟的爸爸长期不在他身边,妈妈又不时地要突然离开他,只有小布猴,能随时陪伴在他的身边,所以,小布猴就成了小伟最忠实的朋友,已经成了小伟精神上的保险带,一旦离开了它,小伟一时会难以接受,所以会出现上述不正常的举动来。 还有,婷婷的这种自我安慰的举动,一般发生在入睡前、玩累了休息时或是感到不安的时候,是一种天生的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有些孩子不光是对玩具,对某些物品如毛巾、枕头等也情有独钟,而且情况比起小伟和婷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走到哪儿,总要带着它,一旦没了它,他们的情绪便焦躁不安。有些孩子情绪不稳定时,总想要抱着玩具去倾诉,或让玩具紧紧依偎着他,不让他拿着就哭闹不安。有些孩子一觉醒来后,如果发现心爱的玩具不见了,就会很紧张地寻找,如果找不着,还可能会伤心地哭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把玩具人物化了,即把玩具当作了有生命的物体,他们和玩具长期相处,已经倾注了感情,玩具已经成为他形影不离的“小伙伴”了,虽然它不能完全代替对父母的依恋,但可以使他们得到一定的安全感,还有,这些“小伙伴”十分听话,可以被他们随意控制,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玩具,而必须把它看作是宝宝的小伙伴,对于孩子这种执著的追求,大人要给予充分的理解,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会觉得孩子的童心愈发可爱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幼儿园教育,丰富多彩的各种游戏活动,会使孩子更好地与周围的人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样,随着孩子自信心的发展和对外界兴趣的增加,慢慢地,孩子就会离开他的“小伙伴”了。

贴心须知:如果孩子抱着玩具睡觉,拿开玩具,他们就会哭闹,出现这种现象时,父母应该回想一下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注意孩子是不是受到了忽视,孩子的心里是不是感到不安或孤独,孩子最近有没有受到什么刺激等等。如果确实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那么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陪陪孩子,尽可能地多让孩子呆在大人的身边,特别是在孩子入睡之前,要尽量在床边陪伴孩子,或是讲故事给他听,或是一起做个小游戏。

还有,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多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以丰富孩子的生活,这样可以逐渐减少孩子对慰藉物的依赖和要求。如果孩子到了四五岁之后还是时刻离不开他的慰藉物,那么家长就要及时向心理医生咨询,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婴幼儿在各个时期都在充分展示着自我的特点,所以,对孩子们这样那样的举动不要感到奇怪,这些现象大都是阶段性的,一般会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如果无害就顺其自然,如果有潜在的不良后果,就设法以有益、有趣的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