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患口腔炎 健康护理要点需谨记

冬季天气比较干燥,上火的宝宝也越来越多,火气大了就比较容易患上口腔炎,那么一旦说宝宝患了口腔炎,应该如何做好护理呢?

鹅口疮

又称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口炎。此病与新生儿出生时产道感染或使用不洁奶具有关,此外菌群失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长期滥用抗菌素)。

其表现主要是在孩子的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可有一处或多处同时发病。这些白膜可以发生在口腔内的任何部位,常见于上下唇内侧,颊粘膜、舌面、牙龈、软硬腭上,有时也能波及到咽部。开始为乳白色点状或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乳白色膜,略微凸起,周边不红。严重者可累及消化道或呼吸道,引起真菌性肠炎或真菌性肺炎。

疱疹性口腔炎

多见于1~3岁小儿,其中以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最易罹患。此病为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全年均可发病,无季节性,传染性强,可在托幼机构小流行。

临床表现:起病时可有38℃~40℃的发热,1~2天后口腔粘膜上出现小水疱,可为单个,也可成簇。小水疱破溃后形成很浅的溃疡,上面有黄白色膜样渗出物,周围有红晕。患儿常有局部疼痛伴流涎,烦躁哭闹、拒食吐奶等表现。病程长,发热可持续5~7天,溃疡10~14天愈合。若不经治疗,经过l~2周会自愈,但容易复发,反复发作者通常与微量元素锌的缺乏有关。

溃疡性口腔炎

多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引起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常在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抵抗力降低,口腔不洁情况下发生。初起为粘膜充血水肿,然后出现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上面覆盖厚厚的灰白色假膜,易于擦去,擦拭后创面可见出血。可发生于口腔粘膜各处,以舌、唇内、颊粘膜多见。全身反应表现为患儿哭闹、烦躁、拒食、流涎,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

健康护理要点

1、对症治疗:

a.鹅口疮一般用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洗口腔,或局部涂抹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合液,每日2~3次。

b.疱疹性口腔炎局部可涂疱疹净(碘苷),亦可涂西瓜霜、锡类散、冰硼散等。每日2~3次。

c.溃疡性口腔炎局部可涂金霉素甘油、中药养阴生肌散、以及2%利多卡因止痛。每日2~3次。

2、多饮水、饮食宜清淡:饮食以微温或凉的流质为宜,避免酸、咸、辣、热、粗、等刺激性食物。

3、防止继发感染及交叉感染:

为患儿涂药或清洁口腔前后要洗手,患儿的玩具、食具、毛巾等都要及时消毒。鹅口疮患儿使用过的奶瓶、水瓶及奶嘴应放于5%碳酸氢钠溶液中浸泡30分钟后洗净再煮沸消毒。疱疹性口腔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应注意隔离。

4、孩子生病时应正规使用抗菌素以减少本病的发生。应补充微量元素锌,可起到预防复发的作用。对于白膜蔓延到喉头、气管、食管乃至血液的严重病儿必须及时送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