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宝宝发热的陷阱

由于细菌的增多、天气的变化等因素使得很多小宝贝儿们都开始出现发烧症状。家长们在面对宝宝发热是时候要注意了,可别被一些“陷阱”。

发热是指宝宝体温的异常升高,妈妈的手不是体温计,不能准确测量宝宝的体温;而宝宝的正常 腋下体温应为36℃~37℃,只有超过37。4℃才可以认为是发热。

一。体温高就是生病

刚刚升级为妈妈的晓静,抱着襁褓中的宝宝来医院寻求医生帮助,晓静说宝宝近3天以来一直发热不退,用药效果也不好。医生详细为宝宝做了身体检查,并做了血常规等化验,都没有发现异常体征。晓静不解地问医生:"宝宝为什么会发热呢?"医生告诉她,是由于给宝宝穿得太厚,妨碍了皮肤散热,才导致体温升高的。

宝宝体温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吃奶、运动、哭闹等均可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甚至达38℃,尤其是新生儿或婴儿更容易受上述条件影响。另外,测体温的方法也影响所测体温的真实数值,如腋表、口表、肛表所测得数值依次相差约0.5℃,即腋表最低,肛表最高。测腋温的时间应以10分钟为佳。因此,宝宝的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暂时的体温升高,只要全身情况良好,又无其他症状,可认为正常现象。

二。热度越高,疾病越重

很多家长认为,发热越高,孩子的疾病越重;体温不升或发热不重,就表明宝宝无病或病情较轻。其实,发热高低与病情不一定平行,如宝宝患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等发热可达39℃以上,但如果孩子精神好,预后效果一般都较好。相反,体质虚弱的患儿或新生儿、早产儿,即使感染很严重,亦可见体温不升高或仅见低热,只是精神显得比较疲惫,像这类宝宝的家长更应提高警惕,当宝宝出现身体不适时,不要因为未见发热,而掉以轻心,耽搁了治疗。

三。宝宝发热必须吃退热药

许多家长一见宝宝发热,就立即使用退热药,其实,这是一个可怕的错误做法。因为发热是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一种代偿性反应,而且能为医生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提供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热也是一件好事,退热处理不当可挫伤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及影响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因此,在未弄清发热的性质之前最好不要用退热药。除非测宝宝的口温超过39.5℃,有引起脑细胞损伤的危险或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才考虑应急使用退热药。

四。用抗生素治疗发热最好

许多家长一发现孩子发热,就哀求医生给宝宝用抗生素治疗,有的家长自行给宝宝吃抗生素。在某些家长看来,孩子发热理所当然要用抗生素。事实上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抗生素只能用于由细菌感染所引发的发热。而一般的发热只需用酒精擦浴、额部放置冰袋等物理降温和使用普通的退热剂,就可达到暂时降温的目的。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滥用抗生素不但会带来各种毒副反应,而且可能导致菌群失调,产生耐药性。

五。热退便意味疾病痊愈了

很多家长认为宝宝热退了,就是疾病痊愈的标志。其实,发热只是某种疾病表现出来的一个单一症状,热退只表明机体产热与散热的调节机制暂时恢复正常,并不等于疾病痊愈。只有祛除病因,从根本上纠正疾病的发病基础,才意味着疾病的治愈

别急着给拉肚子的宝宝用药

近期腹泻患儿就诊率比平时增加,以半岁到一岁婴儿为主,就诊时“我家宝宝拉肚子老是不见好,是不是用点抗菌药?”这样的问题是家长询问较多的。

抗菌药只对细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有效,而每年这段时期常为小儿秋季腹泻的高发期,盲目服用抗菌药非但疗效不好,还会杀灭肠道的有益细菌,引起菌群紊乱,使腹泻迁延不愈或更为加重。因此不要一见宝宝腹泻就马上使用抗菌药,家长可先根据发病季节、宝宝大便性状及其全身症状进行初步判断,视情况就诊、对症治疗。

发病季节:

夏季天气炎热,适于细菌繁殖,以细菌性腹泻多见;秋季气候转凉,尤其气温骤变、宝宝抵抗力下降有利病毒入侵,以秋季腹泻为主。秋季腹泻发病高峰期在10至11月,约60%是由轮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引起。

大便性状:

细菌性腹泻患儿大便为水样便或黏液脓血便,前者量多、稀,有酸、腥或腐臭味;后者为稀便伴少量黏液、脓及血丝。而秋季腹泻患儿的大便呈米汤或蛋花汤样,无脓、血、腥臭味。

全身症状:

细菌性腹泻起病急,大便次数突然增多(一日十至数十次),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较重,多伴有发热、腹痛、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嗜睡、烦躁等症状;秋季腹泻患儿腹泻前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如打喷嚏、流鼻涕、咽部不适等,约1天后出现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一般较轻,病程较短,约3至7天自然痊愈。

无论哪种腹泻,只要持续时间短,宝宝精神状态不错,饮食、睡眠也很正常,可以先在家调养,注意给宝宝吃易消化食物及补充水分。但若持续一周以上腹泻仍不见好转,尤其还伴有高热、吐泻频繁等症状时,应及早到医院就诊,并携带患儿新鲜大便样本,以准确诊断从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