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干预 防治儿童高发孤独症

很多孩子不喜欢和人说话,也不喜欢交往,总是喜欢自己呆着,不愿意出去,心理专家介绍说这样的孩子很可能患上孤独症了,专家还建议说防治儿童高发孤独症,早期干预是很重要的。

因为孤独症发病在幼儿早期(3岁之前),这个阶段正是大脑发育的高峰时期。所以有针对性的心智行为训练有可能帮助很多孤独症儿童发掘出潜在的智能。这是目前中外医学界普遍认同的治疗方式。早期确诊对患儿的治疗意义重大。一旦父母发现宝宝有孤独症倾向一定要尽早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通过早期干预使孤独症儿童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使其智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儿童可在学前期进入学校学习。

对孤独症儿童的治疗和早期干预,离不开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

干预措施1:与教育“挂钩”

教孩子学习生存的技能和与人交往的规则、方法

设定的目标应贴近孩子,同时把这个将要达到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细小的目标,一点点地、分步骤去实现,使他们稍稍努力就能看到成果;之后反复练习,将成果巩固下来。

让孩子对交流感兴趣

长久地和亲近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亲人的手势、动作、语言、表情、相互表达和回应的方式、交往的技巧;耐心地给孩子反复示范,一次次地引领孩子模仿。

干预措施2:时刻和孩子说话

第一步:教孩子模仿父母的口部动作

比如张大口、闭嘴、打哇哇、伸收舌、弹响舌、舔舌、咬舌、模仿发声等等,以锻炼口、舌、唇、齿的灵活性。让孩子知道听指令做事,理解某些动作的意义——拍拍手表示高兴、摆摆手表示再见、拉拉手表示友好。

第二步:“发单音”的训练

从称呼最亲近的人“妈”开始学发唇音;在拍一拍、抱一抱、打一打的动作中学习爆破音;借助孩子喜欢的食物和玩具学习一些词汇。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孩子的目光注视及与父母的对视,使之能模仿父母的口形发音。

第三步:学双音词语

当孩子的单音字说得比较好了,就可以着手教他学双音节词语了,并将认知渗透其中,依靠实物和图片,教孩子会说“杯子”、“面包”、“橘子”、“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