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初次离开家庭,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幼儿园里有很多可爱的小朋友,大家在幼儿园阿姨的关心下健康的成长,伙伴们一起做游戏,其乐融融,可是总会出现这样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几个调皮的小伙伴时不时地会欺负弱小的朋友。而且这种现象发生的频率有时还不低。
孩子间的肢体冲突真的适合用成年人理解的“打”、“欺负”来定义吗?
怎样才算被“欺负”?
除了关注自己孩子吃亏与否,我们关注了谁更有“理”了吗?
我们来定义自己的孩子被“欺负”,能客观而理智吗?
孩子总被“欺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总被欺负和我们的教养方式有什么关系?
什么情况下要忍耐,什么情况下能还手?还手可以打哪儿,轻重如何掌握,孩子真有能力去把握吗?等等
不要轻易去定义“欺负”与“打”
对于年幼的孩子,肢体冲突的原因往往由于缺乏恰当地表达情绪情感的方式和能力。这时,家长最好不要轻易定义孩子爱“打人”或总被“欺负”,只要耐心地多通过示范、游戏、故事等方式,去教会孩子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情绪情感,注重培养孩子宽容、谦和的品质,以及必要的规则和礼貌,发展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会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认知能力的提高,生活经验的积累,问题自会解决。而这个阶段,父母的过度关注,纠结于“打”与“被打”,“欺负”与“被欺负”,只会把孩子成长过程中阶段性的正常表现强化成问题,适得其反。
正视孩子总被欺负的原因
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总被欺负,很多父母咨询时常常把原因归结为自己的孩子过于善良、宽容,似乎只有霸道、凶狠、凡事计较才能不被欺负。那我要问,玄奘勇敢,他不善良吗?勇敢和善良并不矛盾。孩子总被欺负,更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安全感、自信心和社会性,无关善良。很多时候,我们有意无意地去做错误的归因,其实只是来推卸自己的责任。多想想日常的生活中,教会了孩子多少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方法和与人交流的社会技巧,我们是否通过示范、游戏、故事等形式发展了孩子相关的品行和能力。如语言、主动接近别人、谦让、包容、礼貌、规则、运动能力、确定分工、主导、妥协等等
那些总是被欺负的孩子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我们多少都会看到:简单粗暴,甚至用暴力以大欺小;过于严厉苛责,孩子缺乏自信,软弱、孤僻、事事退缩;没教会孩子表达情绪的方法和与人沟通的技巧;溺爱娇惯,孩子霸道、没礼貌,缺乏规则意识,不懂谦让和妥协等等。所以,如果自己的孩子总被欺负,不要责怪孩子善良、谦让,或懦弱、胆小,检讨一下自己的教养方式,给了孩子多少安全感、自信心?是否足够的重视,并投入精力去发展了孩子的情绪能力和社会性?
我曾经写过一条微博:
当孩子争辩时你训他没规矩;
坚持己见时你批评他任性;
好奇探索时你指责他破坏;
当你习惯了用否定来打击孩子的自信;
用打骂来摧毁孩子的安全感;
用听话、服从来定义好孩子,
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一个在家被你欺负惯了的孩子在外不受欺负?
孩子被欺负怎么办?
我个人是不主张去教授孩子在发生冲突时是该忍让还是还手。一方面,孩子那一刻的反应不是能教出来的,是靠本能、性情品格、认知能力、生活经验、表达能力、自控力等叠加到一起做出的反应,是父母日常教育结果在孩子身上的综合体现。另一方面,一味的要求孩子忍让会让他变得于是软弱、退缩,而一味的鼓励孩子还手只会增加他的攻击性。而无论是忍耐还是还手,当孩子认为只有一种方式是对的时,往往会让自己缺少灵活性而不知所措。
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立场,同时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是我的基本态度。处理方式上:
1、我会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孩子识别和表达出他的心情。“你是不是很难过?”“你很生气吧?”
2、教会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见。不高兴要告诉小朋友:“不要这样,你这样做我会很不高兴”如果对方不停止的话,警告他,你会换季、告诉老师或找父母等。
3、如果对方动手打你时,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为原则,选择离开、还手或是找老师等。
4、无论孩子表现如何,我都会接纳那是孩子在当时的情况下,受制于自身能力所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以建立他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同时,我会帮助孩子树立一些基本的规则,比如,即使是自己被欺负,同样不能打比自己弱小的孩子、男孩不打女孩子、不打关键部位等。
打回去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很多父母在孩子被欺负时,都鼓励孩子打回去,绝不能吃亏,那打回去真能解决问题吗?如果把别的小朋友打了,会让孩子认为打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手段,而崇尚暴力,倚强凌弱;如果被别的小朋友打了,会让他更加记恨和恐惧,变得自卑胆怯,唯唯诺诺,哪一种结果是你期待的呢?
打回去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但却不应该是被教导的。教导只会强化孩子的攻击性,一切都该是自然的本能的反应。鼓励孩子眦睚必报看上去不吃亏,却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纠缠,影响情绪,消耗精力,失去人缘。宽容,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和自我保护,是对自己目标的清晰。清晰,所以不纠缠、不羁绊,我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我要去哪里。既让自己有更多的经历专注于自己的事,也给了别人机会,而给别人机会又何尝不是给自己机会呢?我始终相信,一个在规则中成功建构了自我的,拥有强大内心力量的孩子,所表现出的力量会像水一样,柔软、包容,却拥有改变对方的能量
让自己强大起来才是根本之道
如果我们能勇于正视孩子总被欺负的真正原因,就不会纠结于孩子被欺负后该如何做,而是把经历放在日常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特质,建立孩子内在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发展孩子的社会性和情绪能力,从而形成孩子自身的强大气场,保护自己不受欺负。气场是一个人对他人施加影响的身心状态。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孩子,他的言行、表情,甚至眼神都会透出一种自尊、自信的感觉,让人不甘情满,这就是正气场。而一个总是被欺负的孩子通常都且具有自卑、消极的负气场,而气场是相互吸引。
出现了类似的现象之后,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安全感,家里有爸爸妈妈是最安全的了,幼儿园里有了阿姨的存在是最安全的。发生问题之后,可以直接跟幼儿园阿姨说。阿姨会保护你,同时也要说明,那个小朋友不是真的在欺负你,他那是一种表达喜欢你和你交流的一种方式,但是那种方式是不正确的,爸爸妈妈会跟幼儿园阿姨反映。总而言之,不要让孩子在内心形成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