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深入认知学龄前期教育

“教育的事业并非是年轻人能完美的从事科学研究,而是开阔年轻人的心胸,使其能尽力运用自己所长。”正如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对于一个学龄前孩子的教育也同样如此,从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全面认知周围的事物,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此,如何正确的进行教育,则显得更为重要了,因此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学龄前教育需要认知的问题。

学龄前儿童的教养与护理

3周岁起至6~7周岁,小儿处于“学龄前期”,也称为“幼童期”。此时小儿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能发育渐趋完善。该年龄组儿童的求知欲强,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故应安排好小儿的生活环境,使其在接触、游玩中增长见识,获得启发式教育,提高理解和思维能力。同时,该时期小儿又具有可塑性,应培养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卫生、劳动和学习习惯,为接受正规学校教育打好基础。并要因势利导,提高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照顾自己,穿脱衣服、吃饭洗漱,做些简单的生活琐事,家长不要包办一切。这时期的儿童好动,又无生活经验,容易发生意外,必须加强安全教育,防止外伤、烫伤、车祸、触电、溺水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一旦进入“学龄期”后,儿童发病率会有所下降,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逐渐减少,但有关免疫反应的疾病如肾炎、风湿病、过敏性紫癜等增多,仍易患传染病,但病症较轻。所以对于即将进入学龄期,而仍然经常患病的小儿,要抓紧治疗,调整机体,增强体质,争取尽早控制,以免将咳嗽、哮喘、厌食等病情延续至学龄期而影响学习。

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经常和稳定的心理特征,个性的形成是从学龄前幼儿期开始的。学龄前期幼儿开始出现了最初的兴趣爱好的个别差异。应该注意的是学龄前期幼儿开始出现了浓厚的认识兴趣,3—7岁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环境中的大量事情都感兴趣,常常提出各种问题,这种兴趣的倾向表现出个别差异,特殊才能也开始表现出来;表现出较明显的气质特点,学龄前幼儿气质上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先天的高级神经类型直接有关,但也是可以在教育条件下改变的;学龄前幼儿期是性格开始形成的时期,表现在他们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一些比较稳定的态度,并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异。

在儿童性格形成中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核心的作用,道德意识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简言之,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婴儿没有自我意识,3岁前自我意识发展到能将自己的动作和对象区别开来,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来认识。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上,学龄前期幼儿自我评价能力还很低,主要表现在:

⑴ 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⑵ 能掌握一定的行为准则,从而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⑶ 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比较细致的评价。学龄前期幼儿开始能掌握一定的行为道德准则,在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发展规律,因此已为人父母的你必须全面认知自己与孩子,学会如何教育孩子,懂得如何启发孩子。希望读完此文,可以带给你另一个全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