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家庭从小就让孩子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里,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很多父母以为这就是自己给孩子的幸福生活,可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能独立离开父母自主生活吗?孩子没有独立性,又怎样在社会上立足呢?又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成功呢?
孩子天生并不缺乏独立性,但结果却成了没有独立性的人。面对这一现实,我们是应该指责孩子,还是更应该反省我们家长自己?
人的独立生活能力是在一定的环境、教育作用下慢慢养成的。在指责孩子不能自理、不能独立的同时,我们家长应该先反省一下自身是否为孩子的独立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获得。正如不经过反复勾画涂抹不可能学会画画一样,不放手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永远不会长大。在父母 手心里,孩子无法了解自己,更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触摸世界。在父母的掌控下,孩子如同生长在树阴下,既看不清自身的形象,更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和高度。 所以,孩子长不大,原因不在孩子,而在不懂教育的父母自己。
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参与家务劳动开始,给他们更多机会、时间去独立操作家务和课余各项劳动,使他们的生活空间得到拓展,动手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体会到独立成功的快乐。
其次,家长应该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手去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思考,帮助孩子真正建立起独立的人格意识和尊严感。
独生子女在家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粮食是怎样生产出来的、饭是怎么做出来的不闻不问。对生活的漠不关心不但会减弱孩子的感受力,更严重的是削弱了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
像有个幼儿园为孩子举行了拼盘大赛,通过游戏和比赛的方式调动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刚开始,孩子们战战兢兢地拿着菜刀,很费力地切。他们不时地为抢盘子、 抢案板发生争吵。足足用了两个小时,他们终于各端出了3盘菜,请爸爸妈妈品尝评价。家长们边品尝边夸奖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并借此机会向孩子们传递劳动光 荣、做饭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的观念。
孩子们在做饭的过程中,自己摸索出相互协作配合的方法,比如原来大家一起切菜,必然会为工具和地方发生争吵,后来,他们商定,一个人切菜的时候其他人做别的,比如收拾桌子、摆放碗筷等等。这样,厨房里再也没有争吵了,而是充满了欢笑声。
孩子们学会做饭后,我们再给他们钱,让他们从购物开始,安排和设计家庭餐桌,这不但给了他们体验家长辛苦的机会,也给了他们学习精打细算、管家理财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必须对孩子放手,给他们自我设计、自我安排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生活。
总之,要想让孩子成长得更快,就要勇敢放手,给孩子独立的机会,而不是把孩子看得紧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