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兴趣培养幸福进行时
这好像是现代家庭的一个经典镜头——

  孩子:爸爸,我为什么非要练钢琴不可?

  爸爸:有用!再说,钢琴都买了,放在这儿当摆设呀?我小时候想练还没条件呢!

  然而,孩子还是不明白:“我就是不想练!”

  爸爸急了:“不行!让你练你就得练!”

  结果,原本很美好、很享受的一件事情,变成了世界上最难受的经历。难道,这是我们真正想给孩子的吗?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谢尔顿曾有一项关于幸福感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从活动中能够获得幸福感的四种心理需求是:自主(觉得自己的行为是自主选择和自我认同的)、权能(觉得自己能在行动中发挥作用)、相关性(与他人有接近感)和自尊。

  舞蹈老师的女儿爱上绘画

  妈妈:智君 舞蹈教师 女儿:孙妙爱 9岁

  “我是教舞蹈的,但是我的女儿天性非常安静,喜欢绘画。她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用在绘画上。

  “我一直觉得要按照孩子的天性来发展她的兴趣,她会更主动。所以,我没有把自己的梦想放在她身上。她对舞蹈、声乐也能接受,但她最大的兴趣还是在绘画方面。所以,我们就提供条件让她多画、外出写生,并且鼓励她用绘画的方式写成长日记,她非常喜欢。

  “艺术是相通的。我在教授孩子们舞蹈的时候,更注重启发他们的兴趣,并希望对他们的心灵与品格有所帮助。我们有时会到大自然中去上舞蹈课,甚至在舞蹈课上加入绘画的因素。我觉得孩子学一门技艺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全人的发展,使孩子德艺双馨。”

  当孩子投入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自主、权能、相关性和自尊四个方面的心理需求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当父母为了其他目的而强迫孩子学习某项技能时,孩子在学习中的自主性、效能感都会大大降低,并会体验到失败、孤独和不被尊重。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纳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其中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都是常常被人们忽略的。

  寻找兴趣的孩子

  妈妈:龚妍奇,公司职员 儿子:张伯宇 10岁

  “儿子上幼儿园时,拿回老师给的兴趣班单子,我让他自己选,他就选了钢琴和围棋。上了一段时间,儿子回来跟我谈判(这是我们惯用的方式,解决问题讲理由),说他钢琴学得不开心,因为手指又细又短,总是敲不到位。我说你再坚持一周,想想自己是否是真不喜欢。他说好,坚持一周后,他还是决定放弃学钢琴,后来围棋也不想学了。

  “伯宇6岁时,因为很瘦,我想让他有一项体育锻炼,就领他到跆拳道会馆,问他想不想学。他看了看说,这项运动太粗鲁,不想学。我们就回家了。一年后他提出想学跆拳道,就一直坚持到现在。在这期间,我们约定可以不考级,只为强身健体。他虽然也常受皮肉之苦,但我鼓励他男子汉这点伤不算什么,加上他常被老师表扬,又是个小班长,所以这几年他没有为这件事找我谈判。

  “上四年级后,我受别人影响给他报了数学思维班和英语班。可是有一次在窗外看他上课,发觉他一直在玩儿,就下决心给他退了。现在,我们课余时间常做的一件事,是我们已坚持3年的一个读书约定:母子两人每月都读一本书。伯宇喜欢读科幻的、侦探的、没有答案的、千年未解之谜之类的书。我慢慢发现,他在班里学习虽不算很好,但他有创意,也有领导才能,在家时很多同学打电话找他帮忙。他还被评为‘创意先生’,获得过班级‘组织奖’。”

  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是不相同的。要扼杀孩子兴趣与创造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一种智能要求所有的孩子,这会使孩子备感失败。父母在帮助孩子学习上能做的,就是留心他的智能特点,尊重他的选择意愿。

  一家国外报纸曾以“世界上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为题,向读者征求答案,最后评出了四个获奖答案:1当一个艺术家完成了一件作品,望着作品吹口哨时;2 小孩在海滩上用沙子筑成一座城堡;3母亲忙碌了一天,到了晚上替自己的小孩洗个澡;4外科医生完成一个手术,终于救活了一条生命。看来,幸福可以是最平凡的人做最平凡的事。

  简单放松之中有乐趣

  妈妈:王宁,全职妈妈 女儿:李叮咛 11岁

  “从新西兰回来,我发现这里的妈妈和孩子都太紧张,甚至神经到了临界点。这与我在国外感受到的生活与教育截然不同。

  “在新西兰,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热爱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我记得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回家用丝袜做网,说是老师要讲水。第二天,她就跟着老师出去跑了一天,到处测验被污染的水里会有什么。后来,老师还带他们去看我们日常用的水是怎么循环的,哪儿是进水管,用完的水到哪儿去。我当时还觉得老师有点儿浪费时间,但后来发现,我的女儿对水的概念一直非常明确,很自觉地节水,还提醒我洗澡水可以用来冲厕所。我就知道,老师的引导非常成功。

  “老师们还带孩子观察一年四季的植物,让孩子们动手制作标本,认识根、茎、叶;让孩子们用手沾颜料画画,认识色彩……孩子每天都很兴奋。我女儿对色彩和绘画的兴趣,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她的画真的很有灵气。

  “老师和孩子们对人的关怀是很自然的,常常从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优点,并加以赞赏。而在回国之后,女儿感到极不适应的是,好像学习不好的同学,就遭老师和同学另眼看待,好像他没有任何优点似的。

  “我真是觉得,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学习好,以后能找好职业,有好收入就是教育好了。其实天生我才必有用,家长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在他困难的时候陪伴他,在他需要的时候引领他,使他走当行的道。”

  有些在大人看来是毫无意义的的兴趣,可能对孩子来讲是很好的探索和铺垫。有的大学生,学了不少知识却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机会去探索。他们接触的只是“有用”的东西。为人父母者,你希望的仅是看到孩子18岁上大学,还是到80岁都有一个快乐充实的生活?

  我们既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无法完全漠视其中的游戏规则。但是我们可以安心的是,这场球赛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美国亲子教育专家詹姆斯·杜布森博士。

  一个妈妈的疑惑

  妈妈:刘娜,幼教工作者 女儿:王佳瀛 10岁

  “我的女儿三年级以前,我还顶住压力,没有让她学奥数之类的班,学琴也没让她考级,只是觉得艺术类的东西会让她长大后有个情绪抒发的方式,性格得到陶冶。

  “但目前孩子将升入四年级了,我的压力越来越大。现实情况就是这样:小升初因为是九年义务制教育,所以没有成绩评判,但好的中学招生要通过种种比赛的成绩、证书来筛选一部分学生。家长当然想让孩子上好一点的中学,就只好从小学三四年级起就让孩子学各种‘用得上’的兴趣班。

  “不仅家长之间攀比,老师也会建议,孩子之间也谈论,如果谁没有报兴趣班,就会显得另类,给孩子也造成一定压力。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孩子要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生存、竞争,父母又有什么办法呢?”

  父母在帮助孩子面对世俗的竞争时,必须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导他有真正的价值观:爱心、恩慈、正直、可信赖、诚实等。不管我们在世界的竞争中处于什么状态,可以让我们安心的是,这场比赛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这个观念是孩子的一个定心丸。

  专家视点

  訾非,男,1970年生。2003年毕业于美国佐治亚大学教育心理系“托兰斯资质优异和创造力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2003~2005年为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后。现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副教授,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

  訾非长期致力于资优成人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咨询和研究工作,在完美主义和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和理论研究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兴趣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当一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就愿意尝试不同的方法,也愿意坚持不懈,容易产生创造性的想法和方法。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就容易以交差为目的,缺乏创新的动机。鼓励孩子做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事,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非常重要。

  但是创造力不仅需要兴趣,还需要其他素质。例如,遇到挫折时是否能够坚持下来,是否有比较长远的目标,是否能把兴趣集中在有限的事情上,是否有冒险精神,是否能坚持自己的看法等等,这些属于“创造性人格”的范畴。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发现他的兴趣点之间有关联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第一步就是去发现他们的兴趣点。不过,孩子们的兴趣经常发生变化,这与他们的成长过程有关。我认为,应该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家长要做的是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建议。中国的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冲动,一般表现在期望孩子成绩优异上,如果转而放在期望孩子有创造力上,对孩子也是一种压力。我觉得孩子的生活最后还是由他们自己选择的。

  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方面,家长要做到什么程度呢?家长和教师是不是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天赋发展?这是很多家长焦虑的地方。其实,在培养孩子的天赋方面,只有少数几种职业与家长的努力有一定的关系。比如,音乐演奏,这方面的天才都要经过严格甚至严酷的训练。但是,大多数在其他领域有创造力的人,家长和教师通常只是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而已。

  培养与发展孩子创造力的关键时期

  孩子在创造力的发展上有几个比较重要的阶段。

  第一个是3~6岁的幼儿园阶段,这是最早有记忆的时间段。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喜欢接触大自然,喜欢自己去探索。但是,通常他们是在幼儿园里度过,幼儿园的教学和时间都比较刻板,让孩子们主动探索的时间其实是很少的。

  第二个是青春期的时候(大约12岁~17岁),这时候,孩子对各种学科的知识都产生了兴趣,有主动学习的冲动。但是义务教育的各种考试反而阻碍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机。

  家长在这些阶段能做的事,就是缓和学校教育对创造力的不良影响。尤其是那些成绩并不优异,但却有自己的志趣的孩子,家长应该帮他们摆脱自卑感,鼓励他们走自己的路。

  成年之后,人的创造力还会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但这时家长已经没有太大的影响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