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托 不利宝宝健康成长

许多年轻的家长在事业上承受很大的压力,他们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事业上,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认为与其把孩子交给保姆不如放在幼儿园,因为幼儿园是正规的教育机构,在教育养育孩子方面是专业的。放在全托幼儿园自己省心也放心。殊不知,这样做对孩子健康发展很不利。

 

案例一 

从“将军”到“士兵”——上全托,让宝宝更听话?

主要表现:注意力不够集中,遇事没有主见

发生时段:入园后

3岁的振刚,在家里是说一不二的“小霸王”,有时主意上来,任何一个人都管不了他。例如,他说了,要看完动画片才睡觉,要听一个故事才准关灯,那就一定要这样才行。振刚的父母都是生意人,根本没时间照顾、管教他,爷爷、奶奶经常向振刚父母抱怨:家里的一切都要听这孩子的命令,好像他是个小将军,我们是他的士兵。他太有主意、太任性,这样下去不得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振刚父母认为,以振刚现在的情况,有必要把他放进寄宿制幼儿园,让他学学与人相处的方式,同时也能学些知识。于是,他们每月向当地的一家私立全托幼儿园交2000元,把振刚“全托”了起来。

一段时间之后,振刚果然发生了变化,变得十分乖巧、听话,甚至学会了看眼色行事。

有一次,振刚被爸爸接回来,和爷爷、奶奶看电视,看到电视里一头狮子追赶小羊的镜头。爷爷和奶奶故意逗他:“看,那条大狗真厉害,把小羊追得四处跑。”“是啊,那是大狗,大狗都厉害。”没想到,振刚竟然也随声附和:“小羊当然怕大狗了。而且,它可能是牧羊犬呢。”爷爷奶奶把他抱在怀里:“傻孩子,那是狮子呀,你不认识狮子吗?”“是狮子吗?”小振刚挣扎着扭过头去,仔细看了看:“真的是狮子呀,和狮子王一样呢。”于是,祖孙三人都笑了。

振刚的父母感到,送孩子进全托幼儿园是件绝对正确的事情。现在,让他什么时候睡觉,他就什么时候睡,虽然有时也会有不同意见,但只要大人稍稍强制,就立即遵从,尽管有不满,但不会有异议。

“‘全托’好啊,”爷爷感叹,“把振刚从小‘将军’变成了小‘士兵’!”

振刚的爸爸听了这话,感到心里怪怪的。将军毕竟是有主见的人,而士兵却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是个生意人,隐隐地觉得其中有些什么不对,但究竟是哪里不对,却又没有头绪……

事件分析: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全托”后,会变得有合作性,会改变他不良的习惯。其实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在“全托”幼儿园里,老师作为成年人,始终控制着孩子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评价,是绝对的权威,而且,老师很快会指定某个自己喜欢的孩子,由他来带领大家进行活动及生活、内务自理,其他的孩子就由主动变成了配合,渐渐丧失了思维的自主性,遇事喜欢往后缩,而幼儿园由于管理方面的需要,更是对这种退缩给以鼓励,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视自主思维的缺失为正常。这种隐性的伤害,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渐渐呈现出来。

解决对策:在家庭环境中,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多与孩子商量,把意见耐心地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信服和自主判断。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孩子合理的要求尽量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加以强制。多让孩子自己计划自己的事情,家长在旁边充当鼓励监督的角色。

案例二

全托,让宝宝变成情感“铁甲人”

主要表现:行为刻板、偏执、恃强凌弱,少情感变通,亲情淡漠

发生时段:入园中后期

芒芒今年5岁,不过,她的园龄却已经5年了。

芒芒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收入不高,本来不想让芒芒进寄宿制幼儿园,因为“全托”的费用很高。不过,由于几个亲戚的孩子都是“全托”,芒芒的父母觉得,自己的面子事小,不能因为家里的经济情况,就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最起码也不能让她觉得自己低人一头,所以,省吃俭用地把孩子送到本市最贵的一所寄宿制幼儿园。

开始也没觉得怎么样,放假时接芒芒回来,芒芒背唐诗,整理自己的衣物,表现得还是蛮大方、得体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芒芒的父母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孩子根本没有亲情的概念,对父母的态度非常生硬。

有两件事,芒芒的父母至今记忆犹新:有一年春节,芒芒的小姨带着孩子来家里玩。两家大人在一起聊些家常,小姨家那比芒芒小一岁半的小弟弟,完全交给了芒芒。刚开始,两个孩子还玩得挺好。不过,不大一会儿,小弟弟就大哭起来,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两家父母忙跑过去,发现芒芒正板着脸,手里拿着小弟弟的棒棒糖。

“为什么抢弟弟的糖?”芒芒爸问她,“你要爱护小弟弟。”

“我的糖!”芒芒针锋相对,“我要吃糖,他不是我家人,让他走!”

“这糖是小弟弟自己带过来的,”爸爸抢过她手里的糖,“怎么会是你的?”

最后,小姨息事宁人地把棒棒糖送给了芒芒。芒芒马上躲到角落里,满足地捏着棒棒糖,看起了电视。她并没有吃,不过,她却要求小弟弟看也不能看棒棒糖,因为那是她的。

另外一件事是,妈妈在做饭时,手被刀划伤了。爸爸让芒芒为妈妈找“创可贴”。芒芒当时正在看一本有趣的图画书,坐在那里一动也没动。后来,爸爸因为急着找“创可贴”,不小心踩到了芒芒的书,芒芒急得狠狠地踢了爸爸一脚……

芒芒爸看着一脸冷漠的芒芒,愣住了:这还是自己最疼爱的女儿么?

事件分析:孩子对家长、环境的安全感依恋,是孩子成长的亲子心理对应机制。孩子需要这种对应机制,因为只有如此,家长和孩子才能直觉地对对方的需求和反应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种关系,将对孩子与父母间架构起安全、稳固的亲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全托”却把这种对应关系,转移到了老师与幼儿园身上。随着教师的更换和学业的深入,这种依恋也不断地发生着转变,造成孩子认知失调,无法与亲情正确地对接,造成人际关系的思维落差和情感上的冷漠,长大后,也不善与人交往,缺少交际的真诚心理基础。

解决对策:父母再忙也应保持与孩子交流,防止孩子容易对照顾自己的人产生一种依恋的情感,从而造成感情偏离,反倒对父母的感情淡薄疏远。在休息日节假日,父母要亲自照料“全托”孩子的饮食起居,满足孩子对亲情的需要,带领他们出去接触大自然,尽情地玩耍,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