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一个14岁的孩子向父母递交的“平等宣言”,是这样写的:
1、除学习时间外,自己安排活动,自己看课外书、电视等;2、我在家时,进入我的房间必须先敲门;3、未经允许,不许动我的东西;4、必须互相尊重,不许骂人、打人、咆哮、吼叫;5、我外出时,不必告之去哪里,只需告之何时回来。已经做过和将要做的小事,无须向家长一一汇报。
从这个颇有代表性的宣言中我们得到的了一重要启示,孩子最需要的是———尊重。因此学会怎样尊重孩子便成了父母的必修课
首先是尊重孩子的天性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一百多年前,诗人就写出了学堂放学早,孩子们回到家里,并不是读书写作业,而是趁着春光,去杨柳垂青的河堤上放风筝。可如今的孩子怎样呢?是“放学归来晚,忙把功课做”。
好玩、好耍、爱唱、爱跳是孩子们的天性,但却被不少家长视为“野”了,并订出不少清规戒律来限制孩子们的活动和自由,磨灭他们的“野性”。
教育家巴克斯顿说:“对儿童第一任务就是令他们快乐,如果你没有令他们这样,你便亏待了他们。没有其他使他们受到好处能抵偿这一点。”早些年有人将“读书联”进行了修改: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叫孩子们走“趣径”、乘“乐舟”,这不仅是教育的呼唤,也是孩子们的呼唤。
其次是尊重孩子们的人格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将一瓶奶放在婴儿的嘴边,当婴儿张嘴衔住奶嘴吮吸时,立即把奶瓶移开。如此者三次,当再一次将奶瓶放在婴儿嘴边时,婴儿却不再理会了。实验告诉人们,哪怕是刚刚出生的婴儿,虽然他还不具备思维能力,却也下意识维护自己的尊严。
可见,维护尊严的愿望,与生俱来。可是我们不少父母却常常忽视对青少年的尊重。孩子一切都要按父母的意愿去做,父母们动不动就咆哮、吼叫,甚至打人、骂人。侮辱孩子的人格。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使孩子失去自尊。心理学家认为:一个缺乏自尊的人,就会感到自卑、无望,容易消沉和产生对抗,甚至导致心理疾病,而遗祸终身。因此当大人们在高喊“人人平等”时,千万不要忘记,孩子也是人,他们也需要平等和尊重。
第三是尊重孩子的好奇心理
报载,有一个小女孩听老师讲,蚯蚓弄成两段后,还会长成两条独立成活的蚯蚓,觉得很奇怪,回家后,就把断成两段的蚯吲在阳台上养了起来。她妈看到了恼怒不已,斥责其为“神经病”、“异想天开”,把蚯蚓扔下阳台,并狠刮了孩子一巴掌。这事传到一位教育家耳中,他无不感叹地说:“这一巴掌很可能打掉了一位女科学家。”
家长们总认为孩子整天读呀、写呀、背呀,考个高分才有前途,而对孩子因好奇心出现的反常思维和问题,不是嘲笑就是责备,甚至打骂。其最终结果必然挫伤孩子可贵的自信心和求异思维。
第四是给孩子一片自由空间
有人曾对某地41名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因家庭作业完不成或考试分数达不到父母要求而被父母恶骂、饿饭、捆打的达38人;被父母勒令学画、学书法、学乐器等的达37人。孩子在家几乎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
这种填鸭式的学习严重地伤害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使孩子失去了对知识的了解、探询的兴趣。
另外,孩子的自由空间,还包括孩子的隐私,比如孩子的日记、孩子的正常交往、孩子活动的空间等等。
最后,让我们共同听听鲁迅先生的一段名言:“子女是既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的人。因为既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