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男子汉是坚强勇敢、无所畏惧、大大咧咧的……但这些表明男性特征的词语都是针对年龄稍大的男孩或男人而言。教育学的研究显示,对于年龄比较小的男孩来讲,他们在生理上和情绪上都要比女孩脆弱。
研究表明,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讲,男孩比女孩对痛更加敏感,当他们感觉潮湿或不舒服的时候,男孩更容易哭泣;每个婴儿都需要家长的特殊关注,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们到了6个月大时,女孩所需要的关注会逐渐减少,因为她们可以通过吮吸手指和玩玩具等寻求安慰,但男孩仍然需要家长的照看。
这个年龄段的男孩,除了在生理上要比女孩脆弱之外,在情绪上也会表现得更为脆弱。他们不但爱哭,而且情绪很容易就会变得烦躁,烦躁的时间也要比女孩长很多。
对此,儿童心理学家们进行了这样一次试验:
他们让几个男婴与女婴分别与他们的母亲在装有摄像头的试验室里自由玩耍。为了使试验顺利进行,他们提前与母亲们沟通好,当婴儿们玩得正起劲儿时,母亲们会忽然停止与他们玩耍,并板起脸来假装生气,以使婴儿产生烦躁情绪。
之后,心理学家们对婴儿的表情和行为进行分析发现,与女孩相比,男孩表现得更为愤怒,他们要么想让母亲抱他们起来,要么在椅子上动来动去好像要逃走。而且他们哭泣和烦躁的次数比女孩多很多。
当然,在试验结束之后,母亲们都想通过安慰使自己的孩子恢复平静,例如抚摸他们,认真地注视他们,同他们说话,等等。尽管母亲们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但男孩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平静下来。而女孩却正好相反,当母亲拿着玩具跟她们玩耍时,她们的注意力几乎都放在了玩具上。即使是母亲的板脸让她们产生了烦躁情绪,但母亲的抚摸很快又使她们恢复了先前的高兴。
由这个试验,心理学家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在与男孩保持良好的亲子互动方面,家长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也就是说,对于婴幼儿时期的男孩来说,他们需要家长更多的耐心与关注。
除此之外,在6岁之前,男孩还会表现出以下几种特点:
1. 理解能力有限。
从出生到6岁这一时期,男孩的家长们常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把这一时期的孩子看做小大人,动不动就向他们解释为什么不可以爬到柜子上去、为什么应该礼貌地与别人打招呼……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家长们这一教育行为都是徒劳的。因为这一时期的男孩根本没有理性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向他们解释、给他们讲道理,只会让他们感到痛苦。
例如,一个4岁的小男孩闹着要找奶奶,如果家长告诉他,两个小时后奶奶就会回家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小男孩会哭闹得更加厉害。因为根据他现在的理解能力,两个小时是很漫长的,也许会比两天都要长。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正确的做法是:放弃解释,陪他做游戏、给他讲故事等,以分散他的注意力。
当然,在这一时期,这些小男孩总是不愿意与家长合作,例如,家长要求他们刷牙,他们会明确地拒绝家长。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无需解释什么,只要给他们做出示范就可以了。当这些好奇的小男孩看到小小的牙刷突然从口中变出那么多的泡沫来,肯定也会忍不住自己来试试。
事后,我耐心地问那个男孩:“你为什么要打那个小朋友?”
这个孩子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只有这样,老师才会注意我,下次才有可能让我讲故事。”
是的,此时的小男孩可不像我们平时所熟知的大男孩一样大大咧咧、任何事情都不放在心上。他们很在意他人是否关注他们,当然,这个“他人”的范围很窄,主要包括家长和老师。就像上面那位老师所说的那样,如果家长和老师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关注,他们就会通过坏行为来吸引家长和老师的眼球。
当然,如果男孩长时期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家长的关注,这说明他们一直是在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下成长的,这将很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以及良好性格的形成。
因此,家长千万不要被固有的性别观念束缚住头脑。的确,男人经历磨砺后才会变得更成熟,但小时候的他们是脆弱的,是需要家长特殊关注的。
另外,幼儿园的老师还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男孩得到足够的关注时,他们不但不会捣乱,学习知识的速度也会变快。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关注自己的儿子呢?
一位家长这样分享他的经验:
在生活中,我总会向儿子传达这样一种信息:你是与众不同的。例如,当儿子听从了我的建议,主动收拾了一次自己的房间时,我就会这样对他说:“大多数的孩子都懒得收拾自己的房间,而你却把房间收拾得这么干净,你一定为自己的这种突出表现而感到骄傲吧?”
事情就是这样奇怪,每当我与儿子结束这样的谈话之后,他房间的卫生总会维持好几天。
这位家长的做法,就是关注男孩的一种表现。其实,在男孩的内心深处,他们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他们更希望自己的与众不同会被别人发现。因此,即便家长所指出的那些并不是男孩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像上面事例中的那个男孩,他并不一定爱整理房间,也许仅仅是偶然的一次整理被家长发现了,但如果家长把“爱整理房间”看做是他的一种与众不同之后,这就会变成家长对男孩的一种期望,从而促使男孩继续去整理房间。
我们都说,女孩需要“宠”着养,这样她才会自信、才会培养出高贵的公主气质。但对男孩的教育却应遵循另外一条原则:
男孩是喜欢被“期望”的动物,所以需要被“关注”着养。
但这种“关注”是有一定规律的:你越关注男孩的积极行为,他们的积极行为就会越来越多;同样,你越关注他们的坏行为,他们的坏行为也会越来越多。
方法一:不要让男孩过早地进入幼儿园
由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讲究竞争的社会,家长们常常过早地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对此,他们还给出了各种合理的理由:
“让孩子去幼儿园学点东西,增强他的竞争力。”
“为了孩子将来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趁着孩子小,我们要努力奋斗几年,所以不得以只能把他送入幼儿园。”
……
从表面来看,家长们的这些理由既合情又合理,但很多教育专家却给家长们提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建议:男孩在3岁之前应该留在家里,由家长照看。对此,专家们给出了这样的理由:幼儿园不适合3岁以下的男孩,这是由他们的本性决定的。
的确,我们都知道,与女孩相比,男孩的情感是脆弱的,他们更需要家长的关注。如果在这个时候,家长让男孩过早地经历分离,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是被抛弃了,从而会变得很焦虑,严重时,他们甚至还会在情感上封闭自己。另外,由于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很容易烦躁,很容易表现出好斗的行为,长久如此,将十分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和品德的培养。
男孩们是很聪明的,当他们年龄稍大一点,他们很快就会将在家庭中学到的亲密关系运用到他的人际关系中。例如:
当幼儿园的老师帮他们擦掉鼻涕时,他们会在内心真诚地感谢老师,有时甚至还会习惯性地亲亲老师以表示感谢;
当幼儿园的小朋友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会热心地伸出援助之手;
……
在这种情况下,肯定再也不会有人说男孩“冷血”了。当然,这一切都得益于在男孩进入幼儿园之前,家长教会了他们如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方法二:满怀热情地鼓励男孩
细心的家长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使是刚刚3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性格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有的男孩胆子很大,喜欢探索;而有的男孩好像什么都害怕,不愿意去接触新事物。
为什么如此小的孩子就会产生这么大的性格差异呢?
其实,孩子性格的形成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也有很大关系。对于年龄比较小的男孩来讲,家长对待他的态度,往往决定他们看待外部世界的态度。
儿童发展理论学的专家认为,婴儿期的孩子首先产生的情感是信任与不信任。如果家长总让婴儿保持暖和、干燥,并定时喂饱他们,他们就会学会信任周围的世界和周围的人。反之,他们就会不信任一切人,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家长以及他们自己。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当孩子学习走路时,由于不小心而被绊倒,这时如果家长不断地埋怨他:“我告诉过你多少次,走路时要注意脚下,你就是记不住,看,摔倒了吧!真是笨死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般都会委屈地哭起来,而且从此还会产生消极的想法:学走路太难了,我永远都学不会!
然而,当孩子摔倒后,如果家长没有埋怨和辱骂孩子,而是耐心地告诉孩子明确的规则:走路的时候,要先看看脚下,这样就不会被绊倒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仅不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而且还会对家长产生好感。这时,在他的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孩子很快就会学会走路。
与女孩相比,男孩的情感更脆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更要满怀热情地去教育男孩、鼓励男孩。
也许家长们会很奇怪:为什么教育孩子还要满怀热情?其实,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研究发现,在男孩出生后的几年里,如果家长消极厌世,整天板着脸、皱着眉头,那么男孩的大脑就会发生变化,也会因此而装满忧郁;当然,在这几年里,如果家长很容易生气、发脾气,动不动就批评孩子,那男孩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爸爸妈妈爱我吗?我的存在有意义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待男孩的态度,决定着男孩看待外部世界的态度。所以,即使家长的心情欠佳,在教育儿子时,也要表现出足够的理智和热情。
对此,一位家长这样总结经验:
我家儿子刚刚4岁,但他好像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一次,他拎着一只壁虎的尾巴兴奋地对我说:“妈妈,快看,我抓到了一只虫子(儿子把他不认识的,比较小的小动物都称做‘虫子’),不过它却把尾巴留下,自己逃走了!”
看到儿子用手抓壁虎,我刚想批评他不讲卫生,但看到儿子那股可爱劲儿,我决定改变策略,转而鼓励他说:“儿子,你真聪明,竟然能抓住一只跑得这么快的‘虫子’!”
儿子听我这么说,高兴地手舞足蹈起来。过了一会儿,我继续对儿子说:“这只‘虫子’叫做壁虎,由于它长年在外面爬来爬去,身上有很多细菌,所以,抓完壁虎后,我们要认真地洗手。”
从此之后,儿子还常常会抓一些小动物,但在与这些小动物玩耍够了之后,他都会主动去洗手。
对于那些好奇而又喜欢冒险的男孩来说,他们总是喜欢与小动物玩耍。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的家长们往往以健康和安全为由而拒绝孩子这样做。其实,正是家长的这种教育态度,让男孩变得胆怯,甚至失去探索的欲望。
上述事例中这位家长的做法就很科学,她不但没有指责孩子不讲卫生,而且还赞赏孩子聪明、勇敢。其实,这位家长就做到了满怀热情地去教育孩子:看到孩子抓避虎,她也担心孩子这种做法不讲卫生,但她仍然鼓励孩子的积极方面,从而使孩子感受到自己对他的关爱,感受到生活和外部世界的美好。
另外,家长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让男孩感受到外部世界的美好:
※陪他一起游戏、打闹;
※每天给他讲一个故事;
※在他生病时,细心地陪在他身边,哄他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