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假后,几乎每一天少年宫俨然成了“家长宫”———大厅成了一群看报纸、聊天或者干等着的家长们的阵营。这些人的闲聊中心话题之一就是抱怨:周末或者平常下班后还要带着孩子学才艺,一点自己的时间都没有了!早教专家们
我于2005年参加中美高中交换计划,在美国休斯敦的高中上11年级。 我的美国监护人Michelle是一位心理医生。她于3年前从我国湖南的民政部门领养了一名10个月大的女孩,取名Emma。小女孩的长相有着中国南方人的典型特征
提问:我跟儿子的关系不是很好,他不太愿意跟我说话,我也不是很想听他讲那些“琐事”。儿子幼儿园的老师说要我学会听孩子讲话,只有我会听了,孩子才会跟我说他心中的事。我不知道该怎么听儿子说话,难道听人讲话还有什么讲究吗
从小到大,我们总是被灌输“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观念。可事实上,“抓紧时间”和“善用时间”完全是两码事。算算看,你的孩子有多少时间是在做无用功。 亲子放大镜 点点是班里的尖子生,是老师
8月还是小朋友们享受假期的时候,有孩子准备上幼儿园的家长却忙起来,纷纷在小区寻觅其他家长组成接送团和适应团。 祈福新村陈女士两岁半的女儿9月就要入读幼儿园了,由于两夫妻没法接送,就在小区论坛上发了个帖子找人
粗心大意是许多孩子的通病,而且它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但粗心绝不是性格决定的,也完全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来纠正。你可以协助孩子总结一下,找出孩子的缺点与毛病,列一张习惯清单,然后,像富兰克林一样,从最小的事情开始强化训练
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是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他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天才常由父亲一手造就”这句话虽然说的绝对了点,但从父母的心理差异和育儿特点看,是有一定道理的。
儿子生日那天,当我把一本记事簿作为生日礼物放在他面前时,儿子失望的表情立刻写在了脸上。我知道,他最希望得到的礼物不是变形金刚就是沙滩玩具套装,而这本“不值钱”的东西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没有吸引力。 我
家有男儿,从小爱看电视。还在襁褓里的时候,他就经常用小手,指挥我开电视。当他能蹒跚着行走时,自己打开电视观看就是小菜一碟了。 儿子在他两岁半时看了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美国动画电视剧。剧情大致是:一只红狐狸生活在
孩子犯错了,父母有责任批评和管教,但怎样的批评才能既有作用,又不伤害孩子呢?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在批评和尊重之间,了解孩子的承受能力,并选择适合的批评方式,会帮助父母找到平衡。 该吃饭了,四岁的儿子拿着玩具不肯放,叫了
讲信用是诚信的一种表现。要让孩子明白:不守信,不守约,不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履行职责,就会耽误大家的工作和学习,影响到任务的完成和自己的信誉,还会使自己养成拖拉的坏习惯。只有学会守信,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 亲子放
延时满足,即延长时间来满足愿望、需求等。如今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王子”,谁家不宠,谁家不疼。宝贝们的愿望就是大人们的“圣旨”,怎敢不从?!长久下来,也养成了“公主王子”们娇纵、任性的坏脾气,延时满足的结果
昨天傍晚,我在厨房做饭,派老公下楼去接女儿。 俩人回来的时候,小姑娘梨花带雨哭成了一个大花脸。 据爸爸讲:是楼下的小强不肯听从女儿如何扮家家酒的安排,她气不过就出手把人家结结实实打了一顿,结果一扭头发现正好
有句老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用现在的话说,孩子的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是——抗挫折能力。可如今的家庭教育往往只把重点放在学习成绩上,其实这是“舍本求末”,所以,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当前应着重补上这一课
小孩子都会犯错,如果父母采取得当的方式帮他纠正,那么他可能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反之,如果不能正确加以引导,那无异于错上加错。 当孩子做了错事,你的处理方式是否得当? 不管是严厉训斥还是一味纵容,都不够科
“预计今后10年内,我国的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经济收入将以7%~8%的速度增长。未来五到十年时间,将是国内特色幼儿教育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8月8日,“中国幼儿园园长高峰论坛暨2009中国幼儿园创新管理年会”在京召开,论坛组
“只要儿子能听进去一句,这个外语兴趣班就算没白上。”听王先生这话,可知他对儿子既不满意,又不想放弃。儿子小桐从小到大,没有星期天,没有寒暑假,英语、奥数、钢琴……儿子若不在兴趣班,就是在去兴趣班的路上。按理说小桐应
儿子:王江南,9岁,广场路小学二年级学生 父亲:王邦银,鹿城区教师培训科研中心教科室副主任 母亲:金晓群,温州市第八幼儿园园长 家有儿女 入学第一年,就在学校艺术和科技节上揽下了十多个奖项的王江南,并没上过很多培训
让孩子的世界更丰富多彩一些 【案例】五岁的黛莹时常从噩梦中醒来,说她梦见一只大狮子。每次,爸爸妈妈都会跑过来安慰她。白天,黛莹会跟任何愿意听她讲话的人谈起大狮子,妈妈也鼓励她去跟别人说,认为把恐惧公开说出来
我们不太愿意,也很少能静下心来回忆我们的童年往事。我们总想,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反正已经无法改变了。我们总会想当然地以为我们的成长经历就那样了,但孩子不会和我们一样,他们的生命将是全新的开始。 《摘自王树:透析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