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1-18岁的青少年进行的性健康教育。这是整个性教育的关键阶段。主要向青少年传授科学的性知识,纠正与性有关的认识和行为偏差,树立健康的性意识。在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的基础上,将重点置于性的伦理道德、法制、情 感、审美、人格等的素质培养教育上。吴阶平教授对此有过精辟的阐述:“青春期教育是针对青少年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进行的,从总体上说是人 格教育、人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性知识和 性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综合性教育。”“性知识教育可以指导青少年保持性的心 理和心理健康;而性道德教育则能够帮助青少年在顺利完成青春期转折过程中建立起高尚的情操;在性观念上的自尊、自重、自爱教育,有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健全发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读本》的代序《献给青年朋友们》)
青春期性教育的兴起和迅速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的确立却有 一个争论不休的曲折过程。其争论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无师自通与必须师 教。持“无师自通”观点的人认为,孩子长大后,有关男女间的事情,他们自然而然地会知道,不必去唤醒他们,开展性教育是多此一举。持“必须师教观点的人认为,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之一,人类的性和动物的性不同,不单纯是两性间肉体的结合,具有人类的特征,已表现为人化、文明化和社会 化,要使男女的行为规范适应社会的需要和道德要求,必须进行性教育,培养正确的性观念,而不能“无师自通”。
2、封闭保护与顺应教育。持“封闭 保护”观点的人认为,性知识不应用语言文字向青少年传授,青少年不谈性是 道德纯洁。持“顺应教育”观点的人认为,青春发育是人生必经之途,由于性 成熟而出现对性知识渴求和对异性向往是自我的,随着年龄增长,增多与异性 交往是正常的,是不以人们意愿为转移的。结合身心发育特点,在青春期进行 性知识、性心理、性道德等教育是顺应自然和社会需要的。如果封闭了正确的 性知识,不但不能起保护作用,反而使青少年从其他渠道接受片面的、似是而非的以及色情淫秽的内容,因而会妨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
3、诱发与引 导。持“诱发”观点的人认为,性教育会造成性刺激,性知识传授反而起到诱 发乱搞性关系的作用。有了“问题”再进行教育为时不晚。持“引导”观点的 人认为,青少年中出现的性越轨现象决不是接受了正确性教育而诱发的。相反, 正是因为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教育,才误入岐途的。性教育与性刺激不难区分,性教育内容与色情淫秽内容完全相悖。色情淫秽内容是故意激起性欲,以带性刺激的色情描写和淫乱行为的画面,使人因强烈的性兴奋而激动得无法自制,诱使青少年丧失理智并陷入性罪错。性教育内容则是以客观的态度,告诉青少年必须掌握的科学性知识,能使他们理智地知道应该怎样来对待自己的性问题。 如果发现问题再进行教育、纠正就非常困难,已受损害的身心健康再要恢复就 需要花出许多倍的力量。
沿革 青春期性教育经历了一个由禁到放的曲折过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以来,可划分为4个阶段。 倡导阶段(1949年10月-1977年)这一时期提倡进行性教育。周恩来总理在1963年 对北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讲话中,提到要破除性的神秘感,对学生进行性知 识教育。1963年在全国卫生科技规划会议期间,他指示要适时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性卫生知识教育。1976年,周总理在病危期间,再次强调要把青少年性卫生教育搞好。但在实践中阻力很大,性教育仍是一时期学校、家庭和社会教 育的禁区。 兴趣阶段(1978-1984年8月)这一时期对性的旧观念开始破除,逐渐打开性教育禁区。
国外性教育信息逐渐传入,中国开始有较多性教育和性学书籍出版,报刊上亦有有关文章发表,从性医学、性社会学、性教育学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在青春时期进行的性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北京、上海等地少数学校的教师给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自编教材进行性教育尝试,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
发展阶段(1984-1987年)这一时期,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性教育试验。对青春期性教育的时间、内容、途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试点。在此期间,北京、上海等地召开了青春期教育的研讨会,对青春期教育的地位、作用、目的、任务, 以及课程设置和师资培训等进行了探讨。
1988年上海市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上 海青少年保护条例》,首次以立法形式,规定了家庭、学校进行青春期教育的任务。 推广阶段(1987年起至今)这一时期,国家教委已把青春期教育正式列入学校的教 育计划。1988年6月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召开现场会,提出了具 体实施的步骤与方案。1987年起“青春期教育研究”课题被列为教育科研的国家 教委级重点研究项目。1987年7月、1990年10月和1992年8月召开了3次全国青春期教育理论和实践研讨会,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青春期教育的理论体系奠定科 学基础。 性质其涵义体现在独立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独立性青春期性教育已作为独立学科存在,其他学科无法取代。它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美学、法学和医学等学科知识创立和 建设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上述学科都涉及到青春期性教育的某个方面,但没有 一门学科能取代它。特殊性青春期性教育的研究对象为11-18岁的青少年,属人生的“第二次诞生 ”与“第二次断乳”的特殊阶段。根据此阶段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给以相应的、特定的青春期性教育。它的特殊性是将青春发育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起来,亦即将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起来,这是青春期教育 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殊宗旨。
依据当代青少年在成熟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成熟的 不同步性,与此同时,开放的社会文化加速了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这些都是 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必须了解的情况,同时中国法律、法规也为开展这一教育提 供了依据。 性成熟前倾与社会成熟滞后的矛盾 根据90年代中期的最新研究成果,其矛盾性表现如下:
1、性成熟前倾。中国女孩月经初潮平均年龄13.38岁,比60年代提前1年。中国男孩首次射精平均年龄是14.43岁,比60年代提前2年。首次出现关心 性的事性、性冲动、手淫、性梦幻以及想接触异性身体等心理体验的平均年龄在14-16岁之间。开始初恋、约会、拥抱、接吻、爱抚、性交等性行为出现低龄化 倾向,男女两性无明显差异。青少年发生性失误的现象增多。
2、社会成熟滞后 。由于性本能和缺乏性健康教育,加上社会性自由倾向误导,多数青少年除了 具有性是人皆有之的正确认识外,还认为中学时期谈恋爱可以互相帮助,有的 还付诸行动。这与中国国情决定的社会规范是不协调的。一般情况下,中国青少年从性萌动到性成熟时产生对性的自然需求,直至能够发生为社会承认的合 法行为,需要等待10-15年。在这段时间里,要努力学习文化和丢术,培养作为合格社会成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因此,在学习文化技术的同时,必须学会 正确处理性的困惑,积极培养良好的性适应能力与健康性意识。
对于上述矛盾可以有4种选择:
1、升华,是指性情感的抒发能够符合自己和社会所能接受的 范围,求得象征性满足,把自然的本能需要升华为社会的理性需要,他们在性 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中适应良好。
2、压抑,是指在矛盾面前找不到恰当的途径,但又理智地感到对性的需求必须抑制,因而伴随着欲达而不能的痛苦体 验,他们需要帮助才能从被动适应转化为适应良好。
3、早恋,是指不顾社会舆 论和长者的劝阻,已经开始恋爱。他们因此分散了学习和上进的精力,影响了青春时期应该完成的人生课程。过早的恋爱可以影响一生的事业成就和个人幸福。
4、失误,是指青少年在强烈的性诱惑情况下,急于模仿成年人的生活方式 ,发生了偏离社会规范的性行为,至怀孕、人工流产或生孩子,感染性病,损害了身心健康。更有甚者因此堕落、犯罪,甚至毁灭。 社会影响青少年的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青少年性意识和性行为的因素有3 个方面:
1、大众传媒影响最大,占70%以上;
2、周围的人物,如老师、父母 、朋友和同学等,占20%左右;
3、学校课程影响甚微,仅占4%。据青少年们自 述,报刊杂志、影视、文艺书籍等社会性信息有最强烈的刺激和诱惑,仿佛使他们进入一个使人神往的奇妙世界,体验着从未有过的复杂感情。尤其对外来 文化良莠不分,有时还有性无知的干扰,因而造成性观念和性行为的偏离。法律法规依据实践证明,青少年能否顺利地渡过青春期与青春期教育实施是否 得当成正比。因此,中国有关的法律中对青春期教育有明确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第8条规定:“……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 内容、课程设置……”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年9月4日 )第13条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
3、《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8年12月25日)中有关中小 学德育工作的内容第5条规定:“进行道德教育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要结合生理、心理卫生教育适时地进 行青春期道德教育。”
4、《中学德育大纲》(1988年7月)有关德育基本内容第7条规定:进行“青春期心理卫生和性道德教育,男女同学真诚友谊的教育”。
5、《关于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1998年8月)中,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全部署了这一教育方案。 目标帮助青少年认识和适应青春期身心的急剧变化,能够正确、理智地对待性问题,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引导青少年理智地认识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懂得青春期是为成人、成才打好基础的最佳时期,珍惜青春年华,努力 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材。任务通过传授科学性知识帮助青少年解除青春期困惑,提高性本能社会化、文明化的程度,把性生理和性心理需要同社会道德原则结合起来成为日常生活准则,使青少年行为方式符合社会发展与社会行为规范,做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内容兼顾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形成:三理结合、自我保护、提高素质、同步教育”的框架。“三理”,指性生理发育与保健、性心理发育与保健、性道德伦理的培养。“自我保护”,指青少年学习和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有关法律保护自己,警惕和抵制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的诱惑与腐蚀,防范非法行为的侵害。“提高素质”,指不仅是传授性知识,还必须阐明人类的性与动物的性的区别,性与人类文明社会的关系,青春期的社会意义,青春期自尊、自爱、自律和自强等良好素质的培养。“同步教育”,指几方面的教育内容紧密 联系,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体现了青春期教育的本质。途径应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齐心协力,创造一个文明、科学、健康的性 文化环境。在性问题上必须有一个有规律的、不断中断的、循序渐进的教育指 导过程。
1、家庭是青少年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地方,家庭中虽然没有系统的性知识指导,但父母对子女的性启蒙,对进入青春期的子女特殊的关心爱护,解 释子女的性提问,以及父母及家庭成员对待性的言行举止就是无声的示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青少年健康性观念的形成。
2、学校是青少年学习 性科学知识的主要场所,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性教育。它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继续与提高。学校教育应把塑造健全的人格放在首位,健全的人格是健康性观念的依托,而健康性观念又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方法可开设青春期教育课程、青春期教育讲座,开展心理辅导和青春期教 育系列活动等。学校青春期教育能引导青少年理解性对人生的意义,以形成正 确的异性观,恋爱观,而健康的性观念对支配、调节性行为,正确把握学业、 事业、爱情的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
3、社会文化以生动、形象为特点吸引着青 少年,因此在社会文化的发展建设中要注意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青春期文 化,使之符合青少年特点,这对青少年健康性观念的形成起着引导作用。 原则 尊重、理解、关怀和引导是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方针和原则,应遵循:
1、性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2、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3、不激发 性欲的原则;
4、尊重隐私的原则;
5、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6、严格要求与关心 爱护帮助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