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碗教育”与“梦想教育” 哪一个适合孩子?

爸爸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将来能够自给自足,能够生活得很好,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就有赖于家长在孩子小时候的教育了。大家一般给孩子的教育都是“饭碗教育”,但是教育专家介绍说最适合孩子的就是“梦想教育”了!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饭碗教育”,以及什么是“梦想教育”吧!

什么是“饭碗教育”?

“饭碗教育”是家长最熟悉,也最常用的方式。对在富裕时代出生,在殷实甚至富有的家庭长大,不知为谁学习,没学习动力,没生活目标和人生方向的孩子,“饭碗教育”也是一种教育,胜于完全没教育。但无数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效果并不明显,且副作用不小。

“饭碗教育”是家长自创的一种“危机教育”模式,即在孩子还不谙世事的时候,提前将社会竞争激烈的现实告诉孩子,企图激发孩子发奋读书。按照常理,“危机教育”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教育。但前提是孩子本人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危机,并因此产生跳出这种危机的紧迫感。

家长们忽略了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环境和时代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由于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即使不是大富大贵的家庭,孩子的生活也是衣食无忧,家长为他们描绘的“危机”,在孩子们看来不过是像家长在他们童年时讲的“狼来了”的故事,孩子们的第一个反应是“不相信”;第二个反应是,“即使信,也觉得离自己很遥远”,而且孩子还有一个心态:“不用怕,有父母在,能让我饿死吗?”

当然,“饭碗教育”和“危机教育”也不是对所有孩子都无效。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已经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危机,知道家长并不是在“吓唬”他们。但是,对已经有危机感的孩子进行“危机教育”也许并不合适,它往往会增加孩子对危机的恐惧感和想成功、怕失败的焦虑感。而这种焦虑不仅不会变成孩子的动力,而且还会变成压力和阻力。

所以,教育专家提醒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该尽可能摒弃类似“饭碗危机”形式的教育,而从早选择对孩子进行“梦想教育”。因为科学家的科研实践证明,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只有在为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学习和劳动时,才会以苦为乐,乐此不疲。

什么是“梦想教育”?

所谓“梦想教育”是从孩子兴趣入手,发现孩子潜能优势,点燃孩子“梦想”,让孩子为自己的“梦想”学习。家长首先应明白这种教育的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家长要明白,每个孩子的生命里都有“梦想”的种子,家长的任务就是发现、呵护和培养。发现的方法是观察、倾听、交流和沟通。在现代科技发达的前提下,也可辅以测评手段予以旁证。

第二,“梦想”一定要是孩子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梦想。

第三,当孩子的“梦想”与大人期待的“梦想”大相径庭时,要充分尊重孩子自己对“梦想”的选择。当然,前提是孩子的“梦想”不能违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第四,当孩子的“梦想”即人生奋斗目标确定后,家长要做孩子梦想的守护者和实现梦想的相伴者,不能越俎代庖。

第五,帮助孩子实现“梦想”,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实现这个“梦想”的最近期目标,而后根据这个目标找出孩子实际存在的差距,再根据这个差距制定缩小差距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然后再督促孩子把这些措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第六,家长还必须明白,不能把孩子的“梦想”确定为考上某一所名牌大学,更不能是在某一次考试中排名多少。“梦想”是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上科学测评后获得的相关指标,由孩子、家长、老师甚至还有专家共同为孩子设计的人生奋斗目标。“梦想”比考名校、争名次要大得多。如果“梦想”只是一个在三年两载就能实现的具体目标,孩子一旦实现了这个目标,人生就会陷入新一轮迷茫。

家长们要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的梦想,并且为他们的梦想的实现鼓劲加油,要让孩子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而制定一些近期计划以及长期计划,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