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私怎么办?如何让孩子不再自私?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许会变得自私自利的,完全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宝宝变得自私自利让家长们很担心,怕孩子以后变成一个让人很厌恶的人。就想要改变宝宝自私的性格,但是这却不容易了。其实只要引导得当,可以让孩子做到“为别人着想”。现在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教育孩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道德,说到底就是对他人的责任,对公共的责任。我们本身也是“他人”中的一员,也是“公共”中的一员。我们希望他人怎样对待我们,自己就要怎样对待他人。

我们希望公共社会、公共环境是怎样的,自己就要为这样的社会和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很容易让孩子接受的道理。理解这种对他人、对公共的责任的最好办法,是将心比心。

你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鼓励,你就会多多赞赏别人,多多鼓励别人,你就少了苛责和批评。我发觉,每次溪溪刚一出现“自私自利”的苗头时,我就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跟她讲,她很容易听进去,然后就会表现得很好。

当然,这中间也偶尔会出现她坚持不与人分享、坚持自己的意见,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视情况或尊重她的意见,或退而求其次给她一次自由选择的机会。

我会偶尔允许她的“自私”,但前提是不可以妨碍别人,如果超越了这条线,我就会“强制执行”。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似乎还没有 “强制” 执行过。我相信,只要我做足了沟通和讲理的工作,孩子是无须“强制”的。

另一个道德教育的方法是——“己所欲施于人”。

之所以要求孩子做到“己所欲施于人”,还是缘于“多替他人着想”的教育思路。也许有人会说,己所欲,他人未必也有“欲”。

的确如此,但我宁愿先让孩子懂得“己所欲施于人”,然后再慢慢告诉她,有些时候,“己所欲未必要施与人”,孩子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因为在现实中,大多孩子只知道“己所欲”,而不懂得“己所欲,他人也有欲”。

这样的孩子往往表现得自私自利,而灌输给孩子“己所欲施于人”的道理,孩子就有了“为别人着想”的心理,即使过一点也不是坏事,“礼多人不怪”嘛。等孩子大些后,再调整也不晚。

理解“己所欲施于人”的道理,可以充分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情心、助人心。当孩子有了好吃的东西时,要想到周围的人也想吃,这样,孩子就会变得慷慨大方;当孩子有了好玩的玩具时,要想到周围小朋友也想玩,这样孩子就不会长时间霸占。

当孩子遇到困难希望有人来帮她时,孩子就要想到别人遇到困难也希望有人帮,这样孩子就会变得乐于助人。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教育孩子的两大方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已所欲施于人”。各位家长可以利用这些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宝宝,相信你一定可以让自己的宝宝成为一个为别人着想的乖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