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须知:做个孩子永远的支持者

父母的支持对于孩子来说力量是庞大的,不仅给孩子信心,也给孩子勇气和鼓励,会让孩子更优秀,更成功,因而小编建议,要做个孩子的永远支持者。

方法一:做孩子背后永远的支持者

方法例示

15岁的明明报名参加了全市乒乓球比赛,准备给妈妈一个惊喜。可由于他求胜心切,发挥失常,最后连最差的名次都没拿到。比赛结束后,他独自坐在凳子上黯然神伤。良久,他默默站起来,正准备离去,突然,他发现不远的看台上,有一个人正对自己微笑。“是妈妈!”他飞奔过去,一下扑在妈妈的怀里,放声大哭,边哭边责问妈妈:“为什么你近在咫尺却不管我?”

妈妈笑了,抚摸着他的头说:“孩子啊,人生最难的路要自己去走,妈妈不能帮你。”“那你为什么还来看我比赛?”妈妈说:“孩子,无论你多难,妈妈都会站在你的身后,永远地看着你……”第二年,还是在这个体育馆,还是一样的比赛,男孩战胜了所有的对手,获得了冠军。有人问他转败为胜的原因,他说:“这是因为我知道妈妈一直站在我的身后,用她充满慈祥、鼓励、信任、欣赏的眼神看着我。”

操作提示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的。”可是应该怎样去爱,却需要爱的智慧。爱就是支持孩子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在战胜挫折中长大、成才,而不是将孩子庇护在父母的羽翼下,拼命地给予孩子。这样的孩子最终会成为生活的低能儿,在社会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方法二:支持孩子伟大的梦想

方法例示

一个出生于普通农场工人家庭的男孩,在老师布置的作文《长大以后做什么?》中写道:我要拥有一座庄园,里面有无数的小木屋,有烤肉区、钓鱼区,有葡萄园、玫瑰园,还有高尔夫球场。老师在他的作文上打了一个大大的“F”,要他重写,“你不要想些不着边际的事。你没有钱,没有家庭背景,靠什么得到一座大农场?那可是花钱的大工程,你不可能做到的。”

男孩回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告诉他:“儿子,爸爸支持你的梦想。人要敢于做梦。有了梦想,人才有奋斗的动力,人生才有方向。”再三考虑之后,男孩决定不改作文,一个字都不改。他告诉老师:“即使得红‘F’,我也不放弃自己的梦想。”30年后,这位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到一个美丽的度假村旅游,遇到了庄园的主人--当年那个作文不及格的学生,老师在惊讶中感到更多的是惭愧。

操作提示

支持孩子的梦想,即使你认为它是天方夜谭。因为孩子是属于未来的。敢于梦想,就是迈向梦想的第一步。父母要支持并引导孩子找到通向梦想的大门,并勇敢地推开它,而不是以怀疑、嘲笑、否定的态度对待它,这样也许会扼杀一个未来的科学家、艺术家或实业家。

方法三:支持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方法例示

陈中是个热爱运动的男孩,尤其喜爱打篮球。他最崇拜的人是“飞人”乔丹。在家中的卧室里,陈中贴满了他的照片。

每天放学后,陈中都要和小伙伴们在学校的操场上打一会儿篮球再回家。每当有NBA球赛,他从不放过观看的机会。开始,父母看陈中如此入迷,担心会影响学习,决定与他好好谈谈。陈中热切地说:“爸妈,我一定不会让打篮球影响我的功课,实际上,它还可以促进我好好学习呢!你看,我每天放学后打篮球,既让我疲劳的大脑得到了休息,又能增强我的体质,这样,我的学习效率会更高,记忆力也更好啊!”

父母觉得陈中说得有道理,就由最初的担心变为支持。妈妈每天做出更科学、美味的饮食,保证他运动的营养供应,爸爸有时间时,也会兴致勃勃地与陈中一块儿打球。遇到电视里播放重大比赛,陈中要上学或必须休息时,爸爸就把赛况录下来,等有时间放给他看。在寒暑假时如果有篮球赛,父母还买了票全家一起去观看。陈中打心眼儿里感谢父母对自己的支持,在学习上也努力更上一层楼。

操作提示

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他们智慧的闪光和创造力的萌芽。父母应该引导、尊重、支持孩子的兴趣,以使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父母可引导孩子将爱好与课本学习结合起来,扩展孩子思维的深度和灵活性;还可由兴趣入手,发现孩子的优势,鼓励孩子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父母不能只顾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分数,抹平孩子的个性和长处,使孩子长大后沦为一个平庸无能的人。

方法四:支持孩子学习的自由

方法例示

聪聪从小表现出绘画的天赋,父亲就给她报了一个美术班。一天,父亲在教室外面看老师在死板地教孩子画横线、竖线,不断地纠正孩子“这一横画粗了……”“那一竖画长了”。看着女儿毫无趣味地一遍遍画着横、竖,父亲立刻决定不让孩子学了。

他认为那种枯燥灰暗的重复不符合孩子的天性,它将孩子的想象力框起来,不能表现真正心灵的东西。父亲让女儿自己在家里,从色彩入手,不断地尝试各种画法。他还经常带女儿外出采风,感受大自然丰富的色调。回家后,聪聪凭借记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画在纸上。没有老师教,也不知道什么流派,完全是自由自在地把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画在纸上,每天乐此不疲。聪聪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也掌握了熟练的作画技巧。

操作提示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为孩子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尊重孩子的兴趣,保护孩子宝贵的想象力。不要迷信于各类补习班,不要给孩子圈定条条框框,不要对孩子的学习指指点点。一切顺其自然,保护孩子的原创动力,让孩子的能力在无拘无束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