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坏习惯父母需重视

儿童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遗传),主要有三:

(一)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等等。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我想,坏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女儿的情况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杂乱的屋子、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导致她形成上述坏习惯的主要原因。”

(二)重复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

(三)纵容

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

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

远离坏习惯,养成终生受用的好习惯,家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较容易走向成功。这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实吗?

如何改掉孩子的一些恶习呢?

挖鼻孔:3岁大的女儿在参加聚会时挖鼻孔,爸爸批评她说:“这样不是好习惯。”此时,令人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女儿无辜地说:“为何呢?爸爸,你不是也常常这样做吗?” 根源探究 挖鼻孔行为不管是小孩子还对成年人都会存在,而小孩子的行为完全是仿照大人学来的哦。

见招拆招 ◆递上纸巾:告诉孩子不要在公共场所挖鼻孔,倘若不舒服要学会用纸巾拭擦。 ◆保持鼻孔湿润:冬每天气干燥,特别是北方的冬季,家里都有暖气;可以在卧室给孩子放个加湿器,有助于避免小宝宝在睡觉时鼻子因发干而造成不适。

扔东西:七个月大的小宝宝,开始有了扔东西的“坏”习惯。他总是故意把手里的东西扔到地上,然后让你捡起来递给他,他再扔到地上。 根源探究 扔东西对小宝宝来说是个好玩的游戏,是成长必经阶段。在不断扔东西的过程中,强化了对各种物体环境的认知,锻炼眼手协调能力。

到处爬:小宝宝长到七、八个月大时就已经可以爬来爬去了,而有一些父母却有意无意绕过了这一环节,急不可耐地催熟孩子直接由坐进入行走。 根源探究 爬行可加强小宝宝的手、腰、腿和眼等浑身部位的协调,还可以较早地让小宝宝主动接触和认识事物,增进认知能力的发育。

见招拆招 ◆场地选择:小宝宝爬行的场地最好能开阔一些,这样才能提高小宝宝爬行的积极性。 ◆排除危险障碍物:桌椅的尖角、电插头等位置要事先检查并排除其对小宝宝的危险。 ◆铺设胶垫:地毯清洁不当易滋生螨虫,而且地毯上的毛线易被小宝宝吞食,最好用胶垫替代地毯。

此外,弹簧床垫等弹性太好的垫子,或过软的垫子会令小宝宝难以用力,同样不适合小宝宝爬行。 特别提示:面对爬行这种带有危险性的游戏,作为父母不能一味阻止,而是应该鼓励小宝宝自己去挑战。当然,面对精力过于充沛的小宝宝,看护工作也是尤其重要的。

用手抓饭:10个月大的小宝宝常常用手抓饭吃,这次阻止了还会有下次,这让许多妈咪不知怎办好! 根源探究 小宝宝喜欢抓饭其实是学吃饭的一种方式,用手抓饭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食物的熟习度,渐渐培养他们的兴趣,还能避免小宝宝长大挑食的毛病。

见招拆招 ◆限定时间:给小宝宝一个规定时间,在时间范围内抓着吃,超过时间就把食物收走。 ◆放任自由:只需手干净想抓就抓吧。 ◆抓小块食物:8个月大的小宝宝可以自己抓饭吃,家长挑些小块食物,比如香蕉、面包等,让他抓着吃。

◆玩食物游戏:土豆、1岁左右的小宝宝可以让他接触些蔬菜等食物,一边玩一边加强他对吃的兴趣。 特别提示:在处理小宝宝用手抓饭“坏习惯”时,要提前做好准备,免得小宝宝弄脏衣物。

认生:小宝宝九个月大时,不知道为何突然脾气变得非常大,一有陌生人看他,就开始哇哇大哭,别人抱他更是不行。而之前,他对看见的每个人都会露出纯真甜美的笑容,谁抱都让。 根源探究 “认生”这种行为表明小宝宝已经开始有惧怕、警觉反应,他会对熟习的人表现出好感,对生疏的人表现出陌生感。

见招拆招 ◆多接触陌生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带小宝宝去亲戚朋友家、逛街购物、外出旅游、饭店吃饭,目的是让他适应不同的环境,接受丰富的刺激,让他感受不同人的声音和男女老少的不同脸孔。 ◆与同龄人玩耍:鼓励他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通过各种方式让他长“见识”,减少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心理。

走路撞头:1岁大的小宝宝通常把头往床边撞,即使床头是软的,爸妈也免不了担忧,害怕小宝宝撞坏脑子。 根源探究 家长无需担忧,这种行为通常是小宝宝学习走步时练习身体协调性造成的,也可能是小宝宝想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方式,不会伤害他们的身体。

见招拆招 ◆耐心等候:这种情况一般到小宝宝18个月大以后就极少有了。 ◆拒绝责罚:不要责罚小宝宝的这种行为,这样会让小宝宝认为可以造成爸妈的注意,更加重复撞头。 ◆保证安全:把床周围包上衬垫,免得撞的更厉害。

藏东西:1岁多的孩子喜欢藏东西,自己的玩具、爸爸的钱包、手机,搞得全家人到处找,非常麻烦。 根源探究 15个月左右的小宝宝特喜欢玩藏东西找东西的游戏,在这样的游戏中小宝宝记忆力会增长,小宝宝会记得东西藏在哪里。

见招拆招 ◆物品远离法:将家中贵重物、易碎品收好。 ◆玩具就近法:把小宝宝玩具放到容易触摸到的地方,便于其藏秘。 ◆亲子互动法:爸妈可以多和小宝宝玩藏东西找东西游戏,这样可以摸清小宝宝藏东西的地方。

咬指甲:有一些1岁的小宝宝喜欢不停的咬指甲和表皮,父母尝试各种办法也不见效,不知如何是好? 根源探究 宝宝有吮吸本能,断奶后仍然习惯吮吸手指,自我安慰,此类小宝宝有可能发展成咬指甲或手指皮肤的行为。

见招拆招 ◆分散注意力:在刚要吃手时,提供些有趣的东西分散注意力,如睡前亲亲宝贝给他额外关注。 ◆妙用绒玩具:给小宝宝个绒玩具抱着入睡,这样便能占据他整个胳膊。 ◆戴手套:睡前给小宝宝带手套,能大大降低咬手的发生几率。

爱探索:在公共场所,小宝宝总是爱乱摸东西,看到什么摸什么,似乎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没有脏的概念。就这样不一会儿功夫,他们的小手、小脸脏兮兮的不说,连衣服也是“惨不忍睹”。 根源探究 小宝宝之所以喜欢到处乱摸,是因为他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去探索、认识和了解世界。

见招拆招 ◆不要怕脏:不要因为害怕小宝宝变脏而对他说“不”,脏了洗干净就可以,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小宝宝自己在玩中学会思考和观察。 ◆耐心解说:对于小宝宝绝对不能触碰的东西,要耐心解说不让他摸的原因,切记不能大声哄吓叱责。 ◆适时传教:对于小宝宝特别感兴趣的东西,要适时传授更进一步的知识,加深印象,开发智能。

吃手指:四、五个月大的小宝宝什么都不会,却总喜欢吃手指,发展到后来便会将自己能拿到的东西统统放到嘴里咬一咬。 根源探究 婴儿出生第一年为“口腔期”,小宝宝通过吸、咬、吮等方式来认知事物。强制禁止小宝宝吃手会给小宝宝造成阴影,易发脾气,缺少安全感。

见招拆招 ◆转移注意力:尽量多的抚摸小宝宝,转移注意力到玩具或图画上,让小宝宝认识更多事物,开发小宝宝大脑。 ◆睡后拔手指:趁小宝宝酣睡,轻轻的将他的手指拿出来,避免长期吸允手指习惯引起牙齿咬合不良。 ◆水果代替法:假若小宝宝见什么咬什么,也许是因为牙齿造成牙龈痒,妈妈可将水果切成条,给小宝宝去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