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阶段身体的同化作用低于异化作用,机体日趋衰退,在心理上对体育锻炼顾虑较多,总怀有力不从心的负担。因此,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是在特殊身体条件下进行的,活动的内容、生理负荷和活动的方式、方法,必须与自己的生理、心理相适应。老年人的身体锻炼应该做到“四忌”和“四要”。
1、“四忌”
一忌进行负重锻炼。由于老年人运动器官的肌肉已开始萎缩,韧带的弹性减弱,骨骼中钙质减少,关节活动范围受到限制,进行负重的锻炼,容易发生骨折裂,损伤关节、肌肉和韧带。
二忌进行屏气锻炼。老年人的呼吸肌力量减弱,肺的纤维结组织增多,肺泡的弹性降低,如果在体育活动时屏气,易损坏呼吸肌和导致肺泡破裂而发生支气管咯血等现象。
三忌快速度的运动锻炼。由于老年人的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壁弹性下降,官腔狭窄,血液力增大,势必使心脏负担加大。再由于呼吸系统功能已经减弱,肺活量和通气量又会减少而供氧不足。而且快速运动时的耗氧加大,极易导致缺氧昏晕现象。尤其是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病者,快速运动将促使脉搏率和血压骤然升高而发生意外。
四忌进行争抗和竞赛。因竞赛和争抗活动必然引起神经剧烈兴奋,同时争抗会产生付出自身最大能力的获胜心,这种情况会使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力不从心的矛盾,甚至会发生意外。
2、“四要”
一要因人制宜,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锻炼的水平,选择适宜的内容与方法,一般地可以进行一些速率均匀、动作缓慢、强度不大的活动,例如:保健操、气功、太极拳、慢跑、快走、走跑交替等。活动项目不宜求多、翻新,体验到健身的效果就行。
二要循序渐进。每次锻炼的活动量要适度,开始时活动量要小些,以稍觉疲劳为度,坚持一段时间之后而不感到疲劳时,再逐渐增加活动量。如适应能力在渐渐提高,说明体质也随之增强了。
三要持之以恒。体育锻炼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奏效,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间断进行,各器官系统得不到连续的的刺激,则效果不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从参与中养成锻炼的习惯并产生兴趣,从兴趣的产生中获得发自内心的欢乐。 四要注意安全,讲究卫生。体育锻炼要讲究科学,每个动作节奏以及用力大小、时间和内在意向都有其规律和特点,如莽撞不讲科学,将会适得其反。锻炼之前要做准备活动;锻炼时注意场地环境的安全,懂得一些体育卫生常识。
老年人的体育锻炼要自己掌握自我监控,其中脉搏的监测是最简易可行的方法,不妨试试。以每分钟脉搏180次作为健康中老年人的最高心率,根据运动后所达到的最高心率的百分率来确定活动的强度。大运动量相当于最高心率180次/分的80%,即144次/分左右;中等强度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0%以下,即108次/分以下。这是一个负荷强度心率监测的参考值,因为影响因素很多,还要和自身的体质基础、食欲、睡眠等自我反映联系来评价,同时对某些慢性病患者通过锻炼后的效果亦可向医生进行咨询。
(1)老年人的活动种类和强度
老年人的活动种类可分为4种:日常生活活动、家务活动、职业活动、娱乐活动。对于老年人来说,日常生活活动和家务活动是生活的基本活动,职业活动是属于发展自己潜能的有益活动,娱乐活动则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要选择合适的活动,科学的锻炼对人体健康最为有益。比较适合老年人锻炼的项目有:散步、慢跑、游泳、跳舞、球类运动、医疗体育、太极拳与气功等。锻炼要求有足够而又安全的活动强度,这对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患者而言尤为重要。老年人的活动强度应根据个人的能力及身体状态来选择。运动时的最高心率可反映机体的最大吸氧力,而吸氧力又是机体对运动量负荷耐受程度的一个指标,因而可通过心率情况来控制运动量。最简单方便的监测方法是以运动后心率作为衡量标准,即:运动后最宜心率(次/分钟)=170 年龄。身体健壮者则可用:运动后最宜心率(次/分钟)=180 年龄。
观察活动强度是否适合的方法有:
1)观察运动后的心率是否达到最宜心率;
2)运动结束后3分钟内心率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表明运动量较小,应加大运动量;在3~5分钟之内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表明运动适宜;而在10分钟以上才能恢复者,则表明活动强度太大,应适当减少。
以上监测方法还要结合自我感觉综合判断,如运动时全身有热感或微微出汗,运动后感到轻松或稍有疲劳、食欲增进、睡眠良好、精神振作,表示强度适当,效果良好;如运动时身体不发热或无出汗、脉搏次数不增或增加不多,则说明应增加活动强度;如果运动后感到很疲乏、头晕、胸闷、气促、心悸、食欲减退、睡眠不良,说明应减低运动强度;如果在运动中出现严重的胸闷、气喘、心绞痛或心率反而减慢、心律失常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
(2)老年人活动的原则
1)正确选择。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场地条件,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活动的设计应符合老年人的兴趣并且是在其能力范围内的,而活动目标的制定则必须考虑到他们对自己的期望,这样制定出来的活动计划老年人才会觉得有价值而容易坚持。
2)循序渐进。机体对运动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所以应先选择不费力的活动开始,再逐渐增加运动的量、时间、频率,且每次进行新的活动内容时,都应该评估老年人对于此项活动的耐受性。
3)持之以恒。通过锻炼增强体质、防治疾病,要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且取得疗效以后,仍需坚持锻炼,才能保持和加强效果。
4)运动时间。老年人运动的时间以每天1~2次,每次半小时左右,一天运动总时间不超过2小时为宜。运动时间可选择在天亮见光后1~2小时。此外,从人体生理学的角度看,傍晚锻炼更有益健康。无论是体力的发挥,还是身体的适应力和敏感性,均以下午和黄昏时为佳。饭后则不宜立即运动,因为运动可减少对消化系统的血液供应及兴奋交感神经而抑制消化功能,从而影响消化吸收,甚至导致消化系统疾病。
5)运动场地与气候。运动场地尽可能选择空气新鲜、安静清幽的公园、庭院、湖滨等地。注意气候变化,夏季户外运动要防止中暑,冬季则要防跌倒和感冒。
6)体弱和患病老人的活动原则。年老体弱、患有多种慢性病或平时有气喘、心慌、胸闷或全身不适者,应请医生检查,并根据医嘱进行运动,以免发生意外;下列情况应暂停锻炼:患有急性疾病、出现心绞痛或呼吸困难、精神受刺激、情绪激动或悲伤之时。
(3)老年人运动项目的选择
一般而言,应选择自己喜欢而可终生维持的低冲击性运动项目,但运动必须持续一段时间才可看出效果,所以要有恒心,最好参加一个运动团体,大家一起运动,互相鼓励和关怀,进而达到运动交友的目的。下列几项运动可供选择:
元极舞:第一、二节动作比较纋和,也较简单,且重复多次,适合年纪大或初学者。第三、四节动作较复杂又快,必须有老师分解动作,由慢动作练得纯熟才能配合正常的速度。
外丹功:动作较缓和,很适合老人,只是每一项运动持续的时间较长,初学者不必勉强,宜渐进学习。
太极拳:柔中带劲,重心转移的流畅有助于肌肉的协调和平衡的训练,是很好的运动,但因多在屈膝的状态下移转重心,单脚承重,关节的负荷很大,因此膝关节有问题者不适合。
瑜珈:对关节肌肉的柔软度帮助最大,但一定要缓慢进行,每个人的柔软度不同,不要心急,不要和别人比。否则很容易拉伤。
韵律舞、社交舞:适合喜欢舞蹈,不喜欢机械化、制式化动作的人配合音乐的节律活动,很能放松心情。
其他:快走、骑脚踏车、游泳也都很合适;但慢跑、爬山对膝关的负荷较大比较不宜。
患病老年人的活动:老年人常因疾病困扰而导致活动障碍,特别是卧床不起的病人,如果长期不活动很容易导致废用性萎缩等并发症。因此,必须帮助各种患病老年人进行活动,以维持和增强其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1)瘫痪老年人。对这类老年人要借助助行器等辅助器具进行训练。一般说来,手杖适用于偏瘫或单侧下肢瘫痪病人,前臂杖和腋杖适用于截瘫病人。步行器的支撑面积较大,较腋杖的稳定性高,多在室内使用,选择的原则是:两上肢肌力差、不能充分支撑体质量时,应选用腋窝支持型步行器;上肢肌力较差、提起步行器有困难者,可选用前方有轮型步行器;上肢肌力正常,平衡能力差的截瘫病人可选用交互型步行器。
2)为治疗而采取制动状态的老年人。制动状态很容易导致肌力下降、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因此应确定尽可能小范围的制动或安静状态,在不影响治疗的同时,尽可能地做肢体的被动运动或按摩等,争取早期解除制动状态。
3)不愿甚至害怕活动的老年人。唯恐病情恶化而不愿活动的老年人为数不少,对这类老年人要耐心说明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对疾病的影响,让其理解“生命在于运动”的真理,并可鼓励他们一起参与活动计划的制订,尽量提高其满意度而愿意自己去做。
4)痴呆老年人。人们常期望痴呆老年人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活动,因而对其采取了许多限制的方法,其实这种活动范围的限制,只能加重病情。社区护士应该认识到,促进痴呆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增加他们与社会的接触机会,可以延缓病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