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孩子永远都不是一件正确的事

体罚这个词无论用在什么地方都是令人反感的,有的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会采取错误的方式,体罚就是其中之一,总是有人会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或者是打是疼,骂是爱之类的谬论,实际上这些都是错误的,体罚孩子永远都不是一件正确的事,体罚孩子只会让孩子的身心都受到伤害。

研究结果表明:当父母试图用体罚手段来达到减少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目的时,其远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这份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社会学家默里?斯特劳斯说,这项研究表明,体罚“效果适得其反,它令父母自食苦果,并使事情变得更糟”。

斯特劳斯的研究小组分析了1988-1990年间对全国807名 6-9岁孩子的母亲进行调查得到的数据,并比较了在这段时间内受体罚和未受体罚的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差异。

研究表明:44%的母亲表示,在接受调查前的一周内曾体罚过孩子,并且在那一星期平均每人体罚两次。若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给予孩子温暖和支持的程度等,体罚越频繁,最终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就越高。

不要体罚孩子

反社会行为包括:欺骗、撒谎、吹牛,对待他人野蛮、刻薄、做了坏事毫不内疚和刻意打坏东西,在学校不守纪律,与老师关系恶化等。

殷辰兵的父母原在某水泥厂上班,由于单位不景气,二人都下了岗。殷父在街上踏三轮车,殷母在家操持家务。他们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殷辰兵身上,希望他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在教育方式上,殷父信奉“棍打出孝子”,而殷母则是百般哄劝,夫妻之间为此经常发生争吵。

在这种家庭中,殷辰兵性格孤僻,成绩一般。他上初中三年级,有几次考试不及格。殷父十分恼火,对他非打即骂。每当殷辰兵挨打后,殷母总是偷偷地给他几元钱,要他做个乖孩子,不要惹父母生气。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效果,殷辰兵成绩每况愈下。

一天晚上,殷父在街上踏三轮车,发现几个流里流气的小青年正调戏一个女孩子,其中竟有殷辰兵,而且嘴上还叼着香烟。殷父将他扭回家,用绳子捆住,结结实实地揍了他一顿。事后,殷母搂住儿子,哭着哀求他要争气,不要学坏。

第二天,殷辰兵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上学,一整天没有回家,在殷辰兵的床上,发现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总是惹你们伤心,我走了,等混出名堂我再回来。”殷母很是焦急,而殷父则大骂:“早死早好,不许你去找他!”

5天后,公安人员到殷家,告诉他们殷辰兵因参加一抢劫团伙被抓住了,不久,县法院以抢劫罪判处殷辰兵有期徒刑1年。这一天,殷辰兵离16岁的生日还有一个星期。

在这个案例中,殷父采用“棍棒”教育的方法,心中虽然也有强烈的爱,但为了维持父母的尊严,强迫孩子服从自己,要求孩子逆来顺受,简单地让孩子服从,否则就打骂,行为粗野。打骂只能让孩子暂时屈服,挨打的时候,百依百顺,避开父母就有一种轻松感和自由感,恶行显露。长此以往,使孩子的恶劣习气不断滋长。常受训斥和打骂的孩子,对别人也习惯于张口就骂,抬手就打,行为粗野,也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是一个典型的奉行“棒棍底下出孝子”这一传统家教信条而最终失败的案例,然而,也仅仅是严重的失败而已。

教育专家指出:家庭教育,惩罚得越少越好。如果你惩罚过度,对孩子或打或骂,你就会失去你的道德权威。你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你的脾气捉摸不定而害怕你,但你永远无法赢得他们的尊敬。而权威应该取决于尊敬――而不是棍棒、皮带和“笨蛋”的叫骂。

但父母避免虐待性惩罚的努力常常会以完全不进行惩罚告终,目前最好的观点并不主张这种逃避现实的做法,相反,这种观点寻求的是创造一种不必非要进行惩罚的局面。

香港教育专家莫琳在自己的专著里曾举过一个例子:

多年以前,我取得了一项巨大的成功,当时我的孩子10岁。他已经习惯于不时大发一阵脾气。事后他告诉我他无法控制自己,因为男孩予就是这样。

我没有对他进行说教使他改掉这种图一时之快的习惯,而是说如果他能够一个月不发一次脾气,我就给他买他一直渴望的那件昂贵的玩具。等到他一个月没有发一次脾气后,这时我就能够向他指出,如果他愿意的话,他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气的。于是他就不再乱发脾气了。

想像一下说这样的话来吓一个非常调皮的小孩,让他规规矩矩,接受束缚;如果再这样下去,你知道吗,你就再没有冰淇淋吃了’,或者是‘我受够了,你回房间去’,这不是任何主张平等的小孩所愿意接受的。

总而言之孩子的心智都还没成熟的时期,任何辱骂和殴打都可能对他的心理造成创伤,谁不希望有一个愉快的同年,如果任何事情都只能通过暴力来解决,那不如不解决,因为除了暴力之外,一定有更为正确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