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对孩子的照顾不想妈妈那样包容他们、相信他们。让孩子觉得爸爸不在爱他了,要想让孩子被接纳、拥有自信。爸爸如果没有做好分能的事,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别人是无法替代的
当然,若一个爸爸能成功养育孩子,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丰富他们的人生,也需仰赖其他许多条件,例如个性、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一、 让孩子感到安全与安心
如果我们不知道孩子真正的需要,即使花再多时间与孩子相处,终究无法得到养育孩子的最好的效果。这段说明源自最早进行相关研究的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的说法。让我们从满足孩子的需求开始吧!
二、 让孩子知道你是无条件地爱他们
无条件的爱就是不管你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都一样拥有对方的爱。万一我的孩子触犯法律、未婚怀孕,甚至染上毒瘾、从事色情性交易等可怕行为时,我希望他们能够知道我对他们的爱会持续不变。
无条件的爱应该要针对个人。你的每个孩子都需要知道自己会受到疼爱是因为他自己。嘴上说“我爱我的孩子,这一点他们是知道的”,这远远不够,爱需要直接表达。孩子一转眼就长大成人,却依然不确定你是否爱他们。为了要确定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没有疑惑,你要想办法向他们每个人表达你对他们的爱是没有条件的。
从小我就一直深信自己是受到疼爱的。爱所产生的安全感使我受益终身。我拥有足够的信心,我对事情感到兴趣满满,而不是野心勃勃。野心通常来自某种愤怒或创伤,想要做出某种表现给自己的父母看。有许多人的动力都来自这种感觉。即使已届中年,还是试图博取父母的注意和赞美。我感觉这种行为像一场充满挑衅的拉锯战,而我跟我的父母没有进行这场战斗,我亲爱的父母是我可亲的朋友,是我的联盟。
三、爱,要懂得“包容”
父母应该主动传达疼爱孩子的感情,而不是靠孩子来发起的。孩子要知道,父母的爱并不是因为给予了孩子生命,有了生物关联性就简单地产生爱。
孩子必须知道你接受他们这个“人”,即使你不喜欢他们听的音乐,不喜欢他们穿的装扮,不喜欢他们结交的朋友,不喜欢他们拥有的兴趣,或是是否跟你有一样的信念。他们需要你以相信一个人的态度去相信他们。
四、孩子希望受到喜爱与尊重
这种感受与受到疼爱与接受是不一样的。
“接受”有中立的一面,而“喜爱”与“尊重”是更高情感层次的表达。例如某些爸爸在对孩子表达“爱”或“喜爱”时会有所差异。他们会询问青少年孩子对某些事情的意见,倾听其话语,并与之进行讨论。
爸爸在说“我爱你”这句话时,可以用对不同词语语气的强调来表达不同的意思,下面加以简单说明。
r“我”爱你。(看看我为你做的一切——你应该要感谢我才对,突出的是说话者本人的重要性)
r我“爱”你。(爱是我的感受,真实的感受)
r我爱“你”。(你是独一无二的)
一般认为,当人们有被爱的感觉时,可以强化大脑神经传导的正面积极效应,多种分子参与发挥作用。分子失调可能导致忧郁、自杀。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种化学成分——5-羟色胺,这是大脑中某种用来传递讯息的化学传导物质。分析显示,当此物质分泌过少时,会出现与忧郁症相同的症状,例如记忆力衰退、食欲降低、思考混乱、失眠及荷尔蒙改变等。抗抑郁的药物就是要提高5-羟色胺的血清水平。
五、 帮助孩子建立生活意义与价值观
受访爸爸都强调帮助孩子建立生活意义与价值观的重要性。如果孩子心中有了一套生活规范与价值观,将会指引孩子前进的方向,并为孩子的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最起码可以规范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具有是非观念,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正义与邪恶、英雄与罪犯常因为一念之差。父亲是孩子人生的导师,忽略这一重要的角色就是不可弥补的差错。
孩子还需要了解我们的价值观。他们应该清楚是非的边界在哪里,还要知道当他们靠近边界时,我们一定会提醒他们。价值观指引着孩子的生活,成为他们走向成功的指路灯,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孩子就会迷失自我,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人生的意义,充满了空虚和迷茫。
孩子拥有是非分明的价值观将为他们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将来无论生活中发生什么困难,他们都可以想办法战胜。我相信孩子需要爸爸花一点时间在这方面帮助他们,这是至关重要的。
六、 孩子需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如果爸爸说话的方式不对,很容易让孩子有挫败感,或者对未来失去希望。例如,有的爸爸总是不经意地告诉他们的孩子,如果他们不努力读书通过考试,将来就找不到工作之类的话。这些话不仅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还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失去兴趣。在向孩子传达对未来的乐观或悲观态度时,爸爸们的表现很重要。
我们这一代很容易拥有希望——我们相信自己可以找到工作,结婚,买房子等。然而现在的青少年,对未来已经没有我们那样的安全感了。许多文献都清楚地记录了他们对未来的绝望,这也是青少年患忧郁症以及自杀的原因之一。
这种绝望的心态,跟残酷的现实有一定的关系。现在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失业率也很高,很难保证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工作。而且即使你找到了工作,相当多的工作也都不太稳定。老师和家长在激励孩子努力学习时,会对他们说:“你不学习的话就找不到工作了。”大人们的这些对未来或悲观或乐观的态度很容易影响孩子们。给孩子更多地传达对生活的乐观的态度,在现代的社会里日益重要。在孩子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长辈的乐观态度对他们来说更加重要,他们太需要生活的希望了。
爸爸一直是个乐观、热情的人。无论我们说什么,他都会说:“你说得真好。”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总是会鼓励我们。爸爸一直乐于接受改变,他期待明天带来的改变——我想这也是他能一直成功的原因之一。
七、 孩子需要自信
有的孩子经不起批评,而且就算只是简单的疑问,这类孩子也容易将其视为对自己的批评。如果你没有发现这点,因为你的批评而让这些孩子丧失了信心,就算你说那些话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进步,结果也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扰。有可能他们在长大成人之后,需要经过痛苦挣扎,才能摆脱这种困扰,觉得自己做得不错从而重新自信起来。
八、 让孩子喜欢学习
人生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你可以看到孩子总是在好奇地探索世界,就算是刚出生几周的小宝宝也一样。孩子到学校去,每天都要学习新事物。成年人也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解决工作或私人生活上碰到的那些难题。如果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勇于接受挑战,那他们就会坦然面对任何困难。相反的,假如从来没有人鼓励孩子的这种好奇心,或是挫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那么孩子可能就会屈服于困难,遇到困难就向后退。
让孩子喜欢学习,并拥有学习的能力,是孩子开拓未来世界的“法宝”。鼓励孩子喜欢学习,爸爸的作用很重要。
九、 爸爸应该满足孩子的需求
很多爸爸看到以上所写孩子的需求后,总是希望有其他人可以代替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求,例如孩子的妈妈或老师等。老师当然应该教育孩子,好老师更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但老师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短,而且是同时面对很多孩子。另外,学校教育一般都是在枯燥的教室里进行的,很少会发生在海滩、高山或公园等有趣的环境下。而父亲却有机会在这些富有生活情趣的氛围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这种环境下学到的东西,孩子们可以长久地记忆。爸爸拥有的这种条件老师可比不上。
光靠妈妈一人并不能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
你不能跷着二郎腿舒服地坐在家里看电视,依赖妻子一个人照顾孩子。养育孩子是父母双方的职责,如果你就在孩子身边,完全有能力尽到爸爸的责任却没有这样做,那么你也别指望其他人能够弥补你的失职。除非其中一位家长无法待在孩子身边,例如父母某一方去世了,这种情况下才只能把责任转嫁给另一方。
世上有一些爸爸明明有能力却不尽父亲的职责,也有一些爸爸能力欠缺仍然努力去做一个好父亲。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我注意到战后的寡妇们在养育孩子时,就从来不抱怨孩子的爸爸不能帮忙。有些爸爸们因种种原因无法陪伴在家人的身边,这些孩子会理解的。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爸爸明明可以陪伴自己却不做,比起那些因爸爸过世而无法陪在身边的孩子们,会更加难受。
想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吗?想想自己的需求,就明白了
最后,想想你曾经从你爸爸身上学到了什么,我相信你一定希望能从爸爸身上学到更多。再想想看有哪些事是你希望能从爸爸身上学到的,那或许有助于你投入到对孩子的关注中去。然后再仔细想想你做得好吗,例如你是如何向孩子表达你无条件的爱、表达你的接纳的,你是否重视孩子的想法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