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一句话叫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关系是中国社会重要的一个社交群, 然而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迅速,林立的高楼里各门各户家门紧闭,邻里关系几乎不存在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邻居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今天我们都来分析分析。
《孟子·滕文公(上)》说:“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描绘了一幅邻里相亲的美好图景。曾几何时,邻居之间互相串门,聊天甚至在一起吃饭、嘘寒问暖都是常见的事情,而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楼越建越多,邻居之间物理距离越来越近,然而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当防盗门和猫眼隔离了邻居的隐私,相应地也阻断了咫尺之间的问候,邻居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当然我们也该看到,日渐疏离的邻里关系是生活节奏的加快、居住方式的变迁以及社会结构的日益多元化诸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社会群体的邻里社会具有不同的特征。以前人们多来自同一个家乡或同一个单位,彼此熟悉,邻居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多,居民与居委会等传统邻里组织的关系联系也较为密切。住房结构的改变导致我们从“熟人社会”步入“匿名社会”,人们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分工的细化与专业化程度的提升、科技的发达使人们相互依赖感降低,生活节奏的加快更迫使大家放弃交流的时间和渴望。
但是也有一个可喜的现象,便是在一些年轻人比较多的社区,人们通过社区网站、论坛交流时间超过了面对面交流。QQ群、MSN群、社区论坛等平台的出现,互联网在建立邻里联系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让年轻人较少受时空限制,很方便地满足交往需求。调查中33.4%的人觉得这种新型邻里关系会成为主流。上小区网络的人群无论从人数还是行业种类都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邻里关系。于是,“新邻里关系”应运而生。
《春秋左传·隐公六年》中就有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把善邻看做是国家之宝。在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的过程中,居委会等有关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社区要为居民开展更多更好的文体活动,创造邻里交流的平台,拉近邻里之间的关系。尽力把网络虚拟化的理解沟通转化成现实生活中的和谐邻里关系,建立一种“互信互助不互扰”的新型邻里关系——既发展熟人基础上的睦邻关系,更倡导陌生人之间的“邻里自觉”,让“远亲不如近邻”这句古老的格言焕发出勃勃生机。
实际上,邻里关系看上去是件小事,但折射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远近的变化。只有当每一个社区里的居民都和睦相处,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可以说,社区在融合邻里关系中扮演着“粘合剂”的重要角色,应通过提供各种便利的交流条件和平台,增进邻里之间的了解与互动。比如,近年在厦门、珠海等城市广为开展的社区“邻里节”活动,就是融合邻里关系的一个好办法、新形式。邻里之间敲一扇门,栽一片绿,聊一会天,解一份忧,既增进了情感,倡导了文明,也使整个社区、城市处于祥和、融洽之中。“邻里节”以社区为单元,每年都有新的主题与活动内容,让数以千计的人们走出家门,改变城市生活中邻里之间不相识、冷漠、旁观的状况,创造了一个友爱、互助、温馨、和谐的家园,正像《邻里歌》中唱的:“头顶同一片天,脚踏同一方地。你住在我楼上,我住你隔壁。门对着门天天见,楼挨着楼是邻里。远亲不如近邻啊,快乐长伴我和你。”
邻里关系与时代同频共振,跟百姓生活休戚与共。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社会的单元,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邻里节”的宗旨正是在社区这一最基层的社会单元,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的和谐关系。弘扬互助友爱、相互体谅精神,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都是一种教育,一种提醒。当意识到“我是别人的邻居”时,就等于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使人从内心深处更守礼仪、更守规矩,更接近“文明市民”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治愈邻里冷漠的“城市病”任务艰巨,需要各方施以援手。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重建和谐邻里,政府主导,社区、企业积极参与,媒体舆论引导,市民支持,志愿者、义工补充……社会方方面面“一个也不能少”。只有全社会动员起来,邻里和谐才能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邻里再造的“接力棒”,我们每个市民都没有推脱的理由。
“远亲不如近邻”,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人际相互依存度高的产物,邻里的互助更多地是基于生存的共同诉求,建立起人际之间高度信任。和谐的邻里关系,一直都是传统文化价值中,最具温暖、最具人性化味道的一抹亮色。
诚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的社会属性越来越浓厚,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度也越来越小,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平房走向高楼的过程之中,就应该把传统的思维与观念一路丢弃,变得一地狼藉。事实上,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不在于物质的极尽丰富,也不是在于人的空前解放,而在于全体社会成员心灵的幸福安放。当前,社会的喧嚣与浮躁之下,相当部分的社会成员精神的枯寂与物质的富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人际信任造成的精神焦虑,充斥着官场、职场、商场,人与人之间到处缺少信任的氛围,不信任久而久之便成了思维的惯性,让相信一个人变得格外的奢侈。
附着在冷漠邻里关系的表皮之下,便藏着“不信任”的影子,越来越多的人把家当成了远离“江湖”的“避难所”,抱着“不信任”充当城市的“隐者”,不愿意被邻里打扰,也不愿意打扰邻里,即便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打招呼,也属礼节性质,推己及人之下而拒人以千里之外。所以,冷漠的邻里关系表面上看是人际依存诉求的弱化,更深层次是农村文明走向城市文明进程中,精神信任的丢失。
其实,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之中,人们把太多的精力都投入在了虚拟的网络中,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实在的交往,我们应该走出家门,彼此互相熟悉互相沟通,建立融洽的居住环境。人都是活泛的,只要放开信任的胸怀,秉着互帮互助相互理解的原则,就可以重构健康和谐的邻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