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七巧板”让宝宝智慧飞扬

七巧板是很多小宝宝度很喜欢的一个玩具,也称“七巧图”、“智慧板”,是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顾名思义七巧板由七块板组成,五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块正方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那么七巧板该如何玩呢?如何玩才能提升宝宝的智商呢?

名称的由来

七巧板除“七巧板”的名称外,还有不少名称:“益智图”、“智慧板”、“唐图”等都是七巧板的别称。七巧板的英文名称则为“Tangram”。这英文名称的由来在坊间有不少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三种:

1、它来自被废弃的英文单词“Trangram”,意思是奇形怪状的小玩意。

2、“Tang”是中国唐朝的音译;而Gram是来自希腊文,词意为“作品”;整个词语的意思就是“唐朝的作品”。

3、来自俚语“Tanka”,话说从前居住于中国东南沿海岸被称为蛋家的水上居民,他们供应食物给一些在运轮摆渡中的商家,除了供应食物以外,他们还提供一些娱乐招待,其中一样即是由七片薄片组成的中国谜题。“Tangram”一词大约就是Game of the Tanka——“船上人家的游戏”演化出来的。

三种说法皆有一定的根据,但一般觉得第二种说法最可靠。

历史演变

先有宋朝的燕几图,后来演化成明朝的蝶翅几,再到清初直到到现代的七巧板。

燕几图

七巧板本来的面目是“燕几图”,燕几的意思是招呼客人宾宴用的案几,引发这个点子的人是北宋进士黄伯思,他先设计了六件长方形案几,于宴会时能视宾客多寡适当调整位置,随后又增加一件小几,七件案几全拼在一起,会变成一个大长方形,分开组合可变化无穷。已和现代七巧板相差无几了。

蝶翅几

后来,明朝戈汕依照“燕几图”的原理,又设计了“蝶翅几”,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几而组成的,拼在一起是一只蝴蝶展翅的形状,分开后则可拼成出一百多种图形。

七巧板

现代的七巧板就是在“燕几图”与“蝶翅几”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出来的。

七巧板在其他国家

七巧板在明、清两代很快就快传往日本和欧洲。1805年,欧洲的书目中已经收有介绍中国七巧板的书籍。日本七巧板分割方式和中国的略有不同,它应该是采用蝶几样法的中心正方形变型而成。由于日本在1742年出版了《清少纳言智慧板》一书,而中国现存最早有关七巧板的书籍——《七巧图合璧》是1813年出版的,因此日本人认为七巧板是日本人所发明。

结构与科学原理

七巧板是由七块板组成的,完整图案为一个正方形:五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两块小形三角形、一块中形三角形和两块大形三角形)、一块正方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具体如下图所示:

现在有两个关于七巧板的小小计算问题。

第一题是:如果一副七巧板的总面积是16,那么其中每一块的面积各是多少?

答案很容易算出:七块小板的面积分别是4,4,2,2,2,1,1。

容易看出,用七巧板中两块面积为1的小板可以拼成任何一块面积为2的小板;用其中任何一块面积为2的小板和两块面积为1的小板可以拼成一块面积为4的小板。

做第二个问题之前,先看上图所示的七巧板人物造型。图中的三个人,一个在踢球,一个在溜冰,还有一个在跳藏族舞蹈,各有各的乐趣。这三个七巧板人物的头部面积与全身面积的比各是多少?

因为图中表现人物头部的是一块正方形小板,面积为2;而每个人物图形都是由一副七巧板拼成的,七块小板面积的总和是16。所以在每个人物图中,头部面积与全身面积的比都是1比8。

美术课里讲到,一个成年男子的头部高度与全身高度的比大约是1比7.5左右。由此看来,画到纸上,如果全身所占面积是头部所占面积的8倍左右,看上去就比较匀称。怪不得七巧板人物那样生动,原来比例匀称帮了大忙呢!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七巧板的一些玩法及七巧板的发展历程,为了让宝宝更聪明,一起来玩七巧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