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亚健康成因及干预对策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心理亚健康,对于高校教育是一个新的问题与挑战,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态已成为现代高校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任务,大学生出现心理亚健康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既有自身的性格因素也有外界的诱发因素,作为教育机构或教育者应当积极干预,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的者仅占人口总数的5%,有75%是“亚健康”者,年龄多在20~45岁。亚健康概念最早由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是指人体除了健康和疾病状态外,还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第3种状态,也称潜病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状态、灰色状态等,它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特殊、短暂阶段。

当今社会,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处于亚心理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在半数以上,其比例之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担忧。因而,关注此类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应是我们每一个心理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大学生亚心理健康的现状、危害及形成原因,应从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采取预防和调节措施,使他们走出亚心理健康的困境,成为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

1 心理亚健康的界定

亚健康是一个衍生概念,与“健康”比较而言的。健康是一个抽象的、相对的概念,在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健康的含义“不仅是指体强无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1984年WHO宪章),因此,严格来讲,健康是从躯体、心理、社会三方面均正常的“理想健康”。 而疾病则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一定部位、一定层次的结构、功能、代谢发生异常改变的生命活动过程,表现为躯体或心理上的异常。但是疾病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健康→疾病→死亡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疾病和健康的中间阶段即是亚健康状态,这时的机体既非“理想健康”,又非严格意义上的疾病,机体既有可能向疾病转变,也有可能恢复健康。

2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现状与表现

亚健康是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亚健康属于非疾病状态,涉及的范围较广,通常分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性亚健康、道德亚健康。这里所要探讨的是心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状态是以频繁出现的情绪躁动、兴致低落、注意力不易集中、过分敏感或行为能力下降等表现为特征的存在状态。心理亚健康状态导致人们不能保持正常的生活质量和良好的工作状态。在家庭生活、情感交

流、人际沟通、知识学习、精细操作、创造性劳动等方面,无不使人们体会到困惑、压抑、郁闷等不健康的心理感受,从而使得家庭生活失调、工作效率低下、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的现象频频出现,严重妨碍了生活、学习。 心理亚健康状态并不是心理疾病,所以不一定有某一方面突出的症状。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表现有神经衰弱、心理抑郁、偏执人格、精神不振、情绪不稳、情感偏差、失眠多梦、学习焦虑、人际交往弱势、过敏性认知反应、烦躁症等,并具有边缘性、模糊性、过渡性、可塑性等特点。

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有很多,综合分析,大体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第一,人格的不完善

特定阶段心理素质的脆弱与个性缺陷是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大学阶段,伴随着自我独立过程中出现的不安感、孤独感和急躁情绪,人格不完善和心理不成熟的特点,加之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易感情用事,对挫折和失败缺乏心理准备,承受力差,以及缺乏自我心理保健知识,当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困扰和挫折时,往往陷入焦虑、悲伤、痛苦、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

第二,生活方式造成心理亚健康

首先,来自于不同家庭的大学生,由家庭步入社会,面临着不同的问题,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心理上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其次,由高中步入大学,学习性质的变化,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适应性心理问题;第三,大学生活的自由与宽松,导致无规律生活方式,熬夜、上网、游戏、泡吧、无规律的饮食起居导致精神涣散,神经衰弱,造成心理亚健康。

第三,严俊的就业形势与生存压力

越来越严俊的就业形势,使在校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还没有度过新生适应期就忧虑未来的就业问题,出现心理应激状态,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很多学生不知该如何投入学习,不知该如何面对兴趣与专业的选择,走入迷茫、悲观、失落状态。

第四.社会支持系统薄弱,无法及时获得来源于他人的有力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处理应激事件问题的一种潜在资源,是通过社会关系、个体与他人或群体间到换的社会资源,在个体遭遇心理应激时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据统计研究表明,我国大多数大学生社会支持呈一般水平。调查显示,大学生遇到心理危机时,11%的人主动寻求帮助,84.4%的人很少或偶尔寻求帮助,4%的人从不寻求帮助。在寻求帮助的对象中,社会支持资源不要集中于家人、朋友、亲戚、老师。而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往往不在考虑之列,由于缺少专业而有力的社会支持而造成心理危机隐患。

第五,学校自身的各种消极因素使大学生的心理再度蒙上阴影

校园里存在的各种消极因素是绝对不容忽视,消费攀比、校园暴力、管理混乱,人身伤害、人际矛盾、都会使大学生对大学校园产生失望;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自身的种种不足带给学生的是被异化的教育毒化的心灵。

3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干预研究

3.1 干预方法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干预研究多是描述性的对策研究,实证性研究较少。干预方法多采用集体(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生物反馈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等,也有一些采用药物治疗、阅读治疗、道家认知疗法、精神动力学治疗等,且以一种干预方法单独使用者多见。不同干预方法对大学生的干预效果不同。一类是以改善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为主;另一类是以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为主。第三类是以改善某一方面症状,如人际关系问题、强迫问题等为主。

3.2 对于越来越多的学生陷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作为教育机构或教育者,应当给与积极干预。目前的心理健康工作更多的倾注于危机干预,隐患成为危机时才进行干预。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工作服务的对象是明显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人,而对于亚健康状态则没有提上日程。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产生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应该本着一种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责任的心态来面对未来的大学教育。那么面对如此种种,该如何消除心理亚健康状态?对于此问题的解决应当是学生本人和学校双方的调整。

作为在校大学生,首先应当主动对自己进行调控。

第一、要能正视自己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不要逃避或推诿,向自己提出改变现状的要求;

第二,在遭遇挫折或失败的时候,不气馁、不妥协,采用自勉、鼓励、警醒等积极自我暗示方法促使自己去采取有效的克服困难的行动;

第三,努力培养心理保健习惯,经常反观自己的内心体验,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养成对待他人和事物的积极情感,在行为过程中体会愉快。

第四,不要回避困扰自己的问题,包括属于隐私范围的认识、事件、情感,主动地寻求专业心理工作人员的帮助,采取有效的行动来克服障碍,解决问题,走出心理亚健康状态。

4 研究意义与展望

现代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活跃而敏感的特殊群体,处在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巨大变化的青年时期,这是人生中最不稳定的时期,是身体和心理发展成熟的关键期,也是处于求学、为迈入社会做准备的人生发展关键期,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积极关注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并探询有效的途径帮助其恢复到心理健康状态,是现代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责任。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进行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减少大学生心理亚健康行为的发生,及时发现和辨明大学生人群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及时早期进行有效干预,使其尽早向心理健康过渡,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学习和生活的氛围,为他们今后顺利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