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人们都非常重视合理饮食,特别像中国这种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过去漫长岁月里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食不仅能果腹还能预防疾病,其实生活中的大多数疾病都跟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某种意义上来说食物就是预防疾病缓解病情的首选药物,食和药物没有严格的分界线。
我国人民自古就有较为完善的保健意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中记载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在中华几千年的医学保健文化中,一向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阐明了食品与人的成长,发育,健康和长寿之间的密切关系,由此发展的食物疗法成为祖国医学中珍贵遗产之一。早在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就对食物治疗疾病极为重视,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中,曾引用他的话说:“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说明扁鹊治病,首先以食疗为主,倘不见效再以药物治之。古人积累的有关食疗经验,可归纳为预防,治疗,补养三个方面,并结合天时,人事,自然等因素,运用食物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讲,食物疗法非常符合可持续健康思想。因为疾病是多因素多角度的综合产物,而“病之初,形愈微,灭之易”,仅用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即可奏效。食疗克服了药物疗法具有一定毒副作用的弱点,以食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正是有效地结合了食物本身的安全性和食物中药理成分的有效性。而且,食疗中“预防,治疗,补养的过程结合天时,人事,自然等因素”的治病思想体现了对疾病进行整体治疗的思想,从情志,起居,机体各系统功能的协调等多个角度实施综合调理,达到标本兼治,早日治愈的目的。几千年的实践也证明食物疗法的确使众多的老百性获得了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效果,不愧为中华医学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