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导致跟痛症的七大罪魁祸首

跟痛症又称“足跟痛”,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脚跟痛。那么导致跟痛症的原因有哪些呢?专家指出,韧带发炎、跟骨骨刺、足底跖腱膜炎等都是导致足跟痛的原因。下面就让小编详细介绍导致跟痛症的七大原因吧。

1)韧带发炎:

人的脚后跟由33个关节和100多块肌腱和韧带组成,脚底的韧带紧连着跟骨的底端,当人行走时,巨大的牵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韧带上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反复的牵拉摩擦容易导致韧带和骨骼结合部位发炎,造成疼痛。同时,体重也和后跟疼痛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较胖的人更容易患后跟疼痛。

2)跟骨骨刺:

多见于老年患者,当有足跟痛时,经过拍摄X光片,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但是,临床上发现骨刺不是导致疼痛的直接原因,只是隆起的骨刺,更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3)足底跖腱膜炎:

足底跖腱膜是足底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力作用的腱性组织。长时间的行走、过度的负重,都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

4)足底脂肪垫萎缩:

老年人的足跟痛较为复杂,除了以上两种可能的原因外,还有老年人本身的足底脂肪垫萎缩,其缓冲震荡、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使局部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出现疼痛。

5)跟腱周围炎:

跟腱附着部位周围组织因外伤或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肿胀、疼痛。患者跟腱变粗大,局部有压痛,有摩擦感,炎症波及腱鞘时可出现车轴绞轧音。踝关节背伸、跖曲均可加重疼痛。跟腱周围炎常由于穿硬跟、硬帮鞋,长期压迫摩擦形成。

6)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炎: 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

7)跟骨下脂肪垫炎:

足跟底部有厚厚的脂肪垫,对足跟底部有缓冲震荡等保护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期的力学负荷也会逐渐导致脂肪垫的退变,无菌性炎症的产生而诱发跟痛,这种情况下跟部压痛点主要在跟骨跖侧,但并不局限。

专家指出,发现疑似跟痛症症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切不可盲目就医,以免病情加重导致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