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人体骨骼最容易出现损伤的季节。特别是一些骨质疏松患者,骨损伤的可能性更大。冬天人们多因为怕冷而减少了运动,足不出户。殊不知,活动越少越容易出现骨骼损伤。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听听专家的解释。
◆缺乏体育锻炼导致骨密度减退加速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运动医学博士李方祥说:“在我国,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据统计,因骨质疏松引起骨折的发生率,每10年增长40%~60%。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主要原因是骨密度减退,骨的机械性强度降低。而导致骨密度减退的因素之一就是缺乏体育锻炼。”
李博士说:“骨密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骨密度的减退,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症状,如腰背疼痛、驼背、身高短缩、严重的脊柱畸形等。有骨质疏松的人常因轻微活动或创伤,如弯腰、负重、挤压、摔倒等而发生骨折。较多见的骨折部位为脊柱、髋部和前臂。可见,骨密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
李博士他们曾做了一项体育锻炼与骨密度的研究。调查了757人在近5年内的运动量,将他们按每天运动30分钟,每周3小时,划分为每周运动量小于3小时、等于3小时、大于3小时三组,锻炼内容为跑步或打太极拳。结果显示,每周体育锻炼大于3小时组的腰椎骨密度明显高于小于3小时组。另外,医学专家对中国农村妇女研究表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妇女前臂骨密度高于非体力劳动的妇女。由此可见,体育锻炼有利于获得较高的骨密度。
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更具有重要意义。李博士说:“在生长发育的过程里,骨的生长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青少年来说,应多进行户外锻炼,如跑步、游泳、球类、登山、自行车、健美操和跳绳等全身性运动。许多研究表明,对于发育中的骨骼,较低和中等强度的运动负荷将会明显增加骨密质和骨小梁新骨形成,从而增加峰值骨量,而青少年时期提高峰值骨量是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说,体育锻炼对骨生长所产生的有益影响是终身的。”
◆不要因为怕受伤而少动
生活中,很多骨骼受过伤的中老年人都害怕运动。就此现象,中国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研究会理事赵之心说:“人到中年,心足力不足,一动多伤。很多人因此而主动放弃或减少许多体力性的活动。殊不知,想在‘少动’中求得身体上的安康,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凡是有受伤史的中老年朋友可以去想一想,你受伤是不是在很轻微的动作中发生的。如肩周炎,可能是在伸手穿衣、抬手抓拿东西、轻轻的投掷重物等情况下受伤引起的。然后肩膀在做一些动作时反复出现疼痛,结果使整个肩膀活动受限,严重者肩部活动能力丧失。而被称为‘网球肘’的肘痛,主要是由于超越正常的人体肘部运动而引起的。
可见,骨骼损伤的原因很多时候并非运动所致。许多老年人都因腿力下降有不敢活动的心理,这种心理导致的结果是越不动越不敢动、越不敢动越不动,形成恶性循环,使许多老年人行动能力低下,不能自理,严重的还可导致肌肉质量下降,如肌肉萎缩、肌腱韧带弹性下降、关节变硬等,特别是导致膝髋关节部骨质疏松、骨性变性形成的骨边缘骨折,造成游离骨的产生等等。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不经常运动的老年人下肢肌肉、肌腱、关节软组织损伤几率反而增大的缘故。另外,双腿运动过少,使关节腔内组织没有应力刺激,结缔组织松弛,易出现膝关节松散,往往因一些小动作造成膝髋部软组织受伤,这也是老年性多发性膝髋关节疼痛的原因。”
赵之心说:“我们都知道,肌缩骨动。骨骼在肌肉运动时默默地接受力的刺激,肌肉运动时会出现骨负荷效应:骨小梁排列最佳化、密质骨硬度明显变化;骨关节应力变化刺激骨关节液渗透率加大,使关节软组织的营养水平提高,不但可使关节面的弹性增强,还可加大关节的润滑度,减少骨骼损伤的几率。”
赵之心向骨质疏松患者介绍了一套运动处方:1.户外活动和日光浴。到室外多晒太阳,可使皮肤内维生素D合成增加,有助于机体对钙的吸收。2.体重负荷性锻炼,如步行、跑步、爬楼梯、爬山等。3.选用针对性体操练习。包括:平躺,低头,下颌尽量贴胸骨,收缩腹部,膝关节弯曲成90度,持续10秒钟;跪伏在地上,背部保持平直,左腿向后伸直,与向前伸的右手成一直线,10秒钟后换右脚左手做;坐在椅子上,手臂支撑椅子,让身体臀部抬离椅面,持续10秒钟;在单杠上做伸展运动。此外,平时要多食蛋白质丰富和含钙高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