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是如何狠抓餐馆食品安全的

近几年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也是最发愁的事情,现在的生活方式导致在外面就餐成了每家的生活习惯,但是食物美味端上桌来却不知在这背后多少安全隐患。今天我们看一下国外是怎样注重食品安全的。

德国专设“食品警察”

德国是全球食品法规最严格的国家之一,早在1879年就制定了《食品法典》。目前,实行的《食品法》条款多达几十万个。《食品法》对人们的日常食品有着详细的规定。

为了确保餐桌上的安全,德国各地消费者保护、食品与农业部门都建有专门的负责检查、取样和执行监控工作的部门。每个部门都聘有经过特殊培训的食品检查员。同时,委托警察局执行部分执法工作,把食品检查直接上升到司法高度。这些检查食品安全的检查员和专业警察被称作“食品警察”。

“食品警察”的工作方式有两种。一是抽查和经常性检查。他们经常以普通顾客的身份,到餐馆、超市、医院、学校和企业等地方购买各种食品,然后送到主管机构检测。如果怀疑哪家餐馆存在问题,会亮明身份直接走进厨房,检查环境是否卫生,各种食品是否变质,有没有食品作假等。他们还携带一些测量仪,检测食用油是否被重复使用,肉是否变质等。

二是按顾客投诉突击检查。如果有顾客吃坏肚子,并怀疑是食物问题,可随时拨打德国各州和联邦消费者保护、食品与农业部门设立的24小时免费投诉电话。“食品警察”会马上登门采样,并及时送到主管机构的实验室检测。食品检测结果出来后,“食品警察”会在第一时间告知举报者及其他顾客。如果哪家餐馆的食品出现了问题,将依法按情节轻重处罚。

加拿大每年最少查一次

加拿大的餐馆卫生管理,采用的是“双管齐下”方法,即一方面抓原料供应源头的卫生安全,另一方面抓餐馆本身的卫生安全。

在餐馆营业场所安全卫生方面,主要由省、市一级来负责管理。在加拿大,每个省,甚至每个市都有一套餐馆卫生管理、评估系统。地方政府监管部门会给餐馆打分,最终决定年检次数,一般最多每年3次,最少1次。所有面向公众开放的餐饮场所,包括学校食堂、咖啡馆,甚至超市内的餐饮档口等,都被列入监管范围。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食物是否被适当地保存、是否在适当的温度下烹调;是否有效地实施了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后厨人员是否能保证操作过程中的个人卫生;接触食物的器具是否按步骤消毒等。

对于审核通过的餐馆,会在餐馆进门处贴一张绿色通行证,代表没有任何违规行为;如果有重点未达标的项目,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的餐馆,会收到黄色通行证,监管部门会在未来1到3天内,重新对该餐馆进行检查;而一旦监管部门怀疑某餐馆的食品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健康隐患,比如操作间内有垃圾没有处理、厨房内有苍蝇、后厨人员个人卫生差等,该餐馆会收到红色关张证,不仅要接受处罚,而且将被勒令不许再继续贩卖食物,必须在监管部门重新检查后、且达到绿色通行证标准,才能重新开张。有关部门也会相应增加对其日常监督的密度。

日本出了丑闻,意味着倒闭

在日本,如果厂家或餐馆在食品安全上出现问题,必须及时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向公众致歉。

日本的行政部门对食品监督有一套较为健全的法律,即《食品卫生法》。遍布日本各地的保健所肩负着监督和调查食品安全的任务。此外,日本还设有食品卫生监视员。一旦保健所调查发现有不符合标准的食品,政府就会勒令厂家、餐馆回收,并销毁有问题的食品。若情节严重,比如消费者食物中毒,政府将强制其停业整顿。但在日本,很多餐馆、厂家一旦出现问题,不等政府发出指令,便会主动道歉,并回收问题食品。

比如,日本大阪一家知名的回转寿司店,因海鲜没有做好保存措施,导致3名消费者在食用该店寿司后,出现腹泻和呕吐等食物中毒现象。大阪市政府立即通报所有辖区居民,最近几天不要去该寿司店,对该店处以不低于5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万元)的罚款,并勒令其停业整顿。该店因无法继续经营而最终倒闭。在日本,一旦某家餐馆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会因名声扫地而面临倒闭。所以,日本餐馆的老板都很重视食品卫生。

所以我们应该向其他国家学习,专门设立一些机构或是我们的管理食品安全的单位应该从源头抓起,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一有触犯就得严惩,千万不能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