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城”何以斗不过黑作坊?

据了解,东莞第一个将豆腐加工进行集中管理的是长安镇,2007年,该镇共成立了两家“豆腐城”:民豆制品厂和长安益达豆制品厂。然而不到一年,长安益达“豆腐城”由于招商不成功正式关门宣布倒闭。

  打“黑”力度决定正牌豆腐存亡

  该豆腐城一位负责人曾分析原因:“主要的原因是我投资前太盲目。”他说,在建设益达“豆腐城”前,曾有豆腐加工商向李老板承诺,建成后将进驻益达“豆腐城”,可建成后的实际情况却让李老板大跌眼镜,承诺的豆腐加工商没有进来,甚至有的还在外面打游击做“黑作坊”,可以容纳40多家加工户的“豆腐城”只有3家入驻。

  一位曾在益达“豆腐城”里生产的豆腐加工商则一语中的:“益达建成使用这一年来,有关部门对豆腐‘黑作坊’的打击力度不够,他们在外面生产,利润大,又自由,我们在‘豆腐城’生产,没有得到什么保护,相反还要受到诸多的检查,能好得起来吗?”

  常平镇美康豆米制品加工中心有关负责人也坦言:有的豆腐城做得好,有的做不下去倒闭,最关键原因其实就是一个:政府职能部门对“黑豆腐”的查处力度大不大。简单说就是,政府部门查得严,“黑豆腐”没有生存空间,我们“白豆腐”才能活下去。

  “白豆腐”成本不比“黑豆腐”高

  美康豆米制品加工中心一位负责人说,有人认为进入豆腐城,接受有关部门监管,还要交这费那费,是“白豆腐”经营不下去的主要原因,其实假如生产同等质量的豆腐,说“白豆腐”成本高是没有什么根据的。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房租来讲,是贵一点,但房租所造成的成本差距,我们的优势条件完全可以弥补。比如统一使用锅炉,这个优势是黑作坊比不了的。“黑豆腐”作坊由于是分散经营,每个作坊都要自己配备锅炉,而锅炉一般又是非法的小锅炉,加上操作人员违规操作,生产环境非常危险。另外,黑作坊因为锅炉而产生的成本比集中生产高出很多。“白豆腐”成本不比“黑豆腐”高。

  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黑作坊和正规豆腐城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因为缺少监管,“黑豆腐”可以在生产工艺上做手脚,黑作坊一般采用的降低成本的手段主要有:一是用便宜的、发霉的豆子做原料;二是往豆腐里添加增稠剂或添加从饭馆里收集来的剩米饭或者米粉等。


  “黑豆腐”作坊缘何屡禁不止?

  常平镇工商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黑豆腐”作坊大多生产条件简陋,卫生环境差,工艺不规范,而且豆制品原料只图便宜,没有质量保证。一直以来,该镇执法部门都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打击力度不小,可仍无法彻底消除“黑豆腐”作坊。

  “‘黑豆腐’作坊屡禁不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位负责人称,“豆腐加工的工艺简单,成本低,起步容易,而且黑作坊一般分散隐藏在各村比较偏僻的地方,查处较难。”记者在多次跟随相关部门检查时也了解到,每次接到群众举报后,相关职能部门都要经过连夜跟踪、调查,以掌握详细情况便于一举查获。“‘黑豆腐’作坊一般都是半夜生产,凌晨出货,白天休息,十分隐蔽。”执法人员还说:“因为所需要的设备也简单,一些‘黑豆腐’加工作坊被查处后,另找一个地方又开工生产了,很容易‘死灰复燃’。”

  一位对“黑豆腐”行业较熟悉的人士向记者透露,“黑豆腐”作坊的猖獗,和一些村民的意识不强也有很大关系。一些人为了将房子出租出去,就不管租用者做什么生意。

  常平经贸办一位负责人称,由于豆腐深受人们的喜爱,常平有大量企业,企业食堂对豆腐的质量要求并不高,但每天对豆腐的需求量特别大,加之对食品安全的意识较淡漠,这都给豆腐“黑作坊”带来了市场。

  豆腐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一道美味,可对于生活在东莞的人来说,却因为市场上有不少缺乏监管的“黑豆腐”,而让人难以放心下咽。

  为从源头上确保豆制品食品安全,去年,东莞市工商局以清溪镇为示范点,开始在全市推广集中加工豆制品的管理模式。清溪镇的豆腐集中加工点建成后不久,该镇95%以上的豆制品全部由集中加工点生产加工,这种集中加工模式让人们终于吃上了“放心豆腐”,受到了大多数市民的赞同。

  “清溪模式”诞生后,各镇街纷纷效仿,厚街、桥头、东城、常平等各镇街“豆腐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不久前记者获悉,全市18家已建的“豆腐城”都在挣扎中艰难喘息,其中几家已倒闭或面临破产。

  应同时鼓励分散经营

  市民声音:

  应同时鼓励分散经营

  记者采访中,听到市民陈先生有一种这样的声音:“将一个镇的豆腐加工商集中起来生产也有弊端。豆腐加工点最合理的方式是分散在镇街的各个地方,和集中加工相比,这样的分散经营比较灵活,能及时满足各市场的不同需求,同时减少了运输成本。集中加工生产则无形中在增加运输成本,也带来很多的麻烦。”

  但大多数市民仍认为,在监管难以做到全面到位的情况下,集中加工的模式是最可行,也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