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味为人体埋下“生物炸弹”
2025-07-13 03:28:58
“天上飞的不吃飞机翅膀,地上跑的不吃汽车轮胎,4条腿的不吃桌子,两条腿的不吃同类”,这曾经是广东人津津乐道的人生一大快事,也是其他一些地方以“好有口福哟”羡之叹之并竞起效仿的美食时尚。然而,这一切注定将因非典的突如其来而改变。一道道禁令、一款款法规、一声声倡议、一串串反思,政府和公众发出日渐一致的和声:将贪嗜生猛野味的所谓美食文化打入饮食陋习的另册。
“吃在中国”。这个素来“民以食为天”的东方国度,在其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既创造了缤纷多彩的饮食文化,也留下了现在看来并不怎么文明的饮食陋习,野味嗜好即是尤为突出的一种。
“病从口入”。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张知彬所长认为,野生动物是自然疫源地中各种病原体的巨大天然储藏库,已经发现的许多重大的人类疾病和畜禽疾病都源于野生动物。农业部动物冠状病毒疫源调查组专家忠告,缺乏检疫的野生动物,通常携带不明病毒,不啻于“生物炸弹”,一旦食用就会在疫病传染方面埋下巨大风险。
农业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于康震告诉记者,我们国家已经制定了《动物检疫法》,而当前人们食用的野生动物,大多数生存环境不明、来源不明,卫生检疫部门又难以进行有效监控,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就在对野生动物的猎捕、运输、饲养、宰杀、储存、加工和食用过程中扩散、传播。工业“三废”,生活污水、污物,杀虫、灭鼠药等高残留的农药不仅加剧了环境污染,也对野生动物造成毒害,人吃了这种环境下的野生动物就更有中毒的可能。更有甚者,一些偷猎者常常采取毒杀的方法获取野生动物,而且采用的毒药毒性大,不易降解,而残留在被毒杀动物体内。
专家指出,鸟、鼠、兔、蛇、羊、蛙、刺猬、蜥蜴、蝙蝠等都是许多病毒的宿主。一些病毒对动物的致病性很低,但对人类却有很高的致病性,甚至形成很高的病死率。国人吃野味讲究鲜嫩,有时烹饪不够透熟,更为病原体入侵人体提供了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