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选择到整洁的超市中购买食品。消费者选择超市购物,无非是因为价格合适,购买方便,相信牌子。然而,事实上一些超市的食品安全管理比较薄弱,隐患时时存在,让人们对超市的食品安全大打折扣。
最近先是广州境内曝出“农药残留”事件、北京家乐福遭遇“咸鱼生蛆”后,大型超市又遭遇了“过期食品”,甚至在超市可购买到2007年的面包,在银川各大超市面包、糕点等超市现加工现卖的食品多数没有“QS”标志。面对频频出现的问题,面对几十年来坚挺的超市品牌,我们不禁要问:“超市食品到底是怎么了”?
2005年11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了《2005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超市已成为消费者购买食品的主要渠道。消费者投诉超市最多的则是食品腐烂变质,占投诉的28%左右;而食品标识不符、销售过期食品、商品里面有杂物异物等也是消费者主要投诉的问题。
从投诉的食品种类上看,鲜肉及肉制品问题最多,占了24%;其次是休闲食品和鲜乳及乳制品类,分别占15%和11%。报告分析,肉类食品易变质的主要原因是该类食品对温度要求较高,同时很难直观判断如瘦肉精、死猪肉、注水肉等肉类食品的品质。而休闲食品遭遇投诉的原因则主要是标识不符、添加剂超标和出现杂物等。鲜乳及乳制品也是问题食品的重头戏。
面对一个如此缺乏安全感的购物环境,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脆弱的生命究竟还能承受多少伤害?
放眼超市食品
【新闻事件回放一】
家乐福咸鱼干柜爬满活蛆
2006年5月29日,一篇题为“家乐福咸鱼干柜爬满活蛆就像上世纪80年代的公共厕所”的报道在网上刊登。据此篇文章报道,北京消费者方先生在家乐福方圆店地下二层生鲜区购买了两袋散装咸海燕鱼,却发现,里面竟然有十几条蛆。他将某报记者带到了这家店售卖海燕鱼的柜台,顺着方先生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海燕鱼玻璃柜三侧内壁上爬满了上百条大小不一的活蛆,还有许多甚至在鱼干之间爬行,用铝勺子翻几下海燕鱼,一只只粘在鱼干身上的蛆被翻上来。
也是这一天,北京市质监局公布的该市生产的食用植物油、糖、酱腌菜质量抽查结果显示,超市发自有品牌产品——超市发牌优级绵白糖水分超标。两天后,北京工商局在易初莲花超市草桥店查出含有国家明令禁止添加的“吊白块”成分的有毒腐竹。
揭开超市食品安全黑幕
2006年5月15日,天津市商务委信息中心发布了天津市食品安全状况消费者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88%的受访者对市面上出售的部分食品持不放心的态度,其中,70%的人表示相对于价格、品牌和食品的包装而言,更关注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这说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日常购买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部分连锁超市在食品安全控制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在采购环节,不合格的原材料加工和不充分的供应审查导致食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在运输环节,零售商不能完全遵从基本的储存和消毒要求;在销售环节,现有的设备和处理办法也不能充分控制食品安全;在整个价值链上,冷链完整性都没有被很好地发展。据调查,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食品变质、有杂物异物、过期商品销售(包括赠品过期)等;有关部门查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标签不符、添加剂超标等,其中包装食品标签不符中缺斤少两占50%左右;从食品类别看,问题最多的是鲜肉及肉制品,其次是休闲食品和乳品类。
熟食“裸体”销售
卫生部颁布的《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中明确规定:“销售的食品必须有防尘材料遮盖,设置隔离设施以确保食品不能被消费者直接触及,并具有禁止消费者触摸的标志。”但在很多大型超市,待售的卤菜、油炸食品、各种面点等散装食品直接堆放在开放式柜台上,不少面包柜台的玻璃盖都处于闲置状态,销售人员称这是“为方面顾客选购”。可有顾客随意用手触摸那些摆放出来的食品,却无人“过问”。
速冻食品标识不全
相关规定上指出:“经营者应在盛放食品的容器的显著位置或隔离设施上标识出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但许多速冻食品却只有品牌和种类。一些超市的面点等自制食品,只标有“包装日期”,并没有生产日期。许多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二者的区别,很容易蒙混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