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量补充“硒” 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硒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一类矿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硒机体需求量很少,但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硒就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需补硒人群

经取血测定,缺硒或边缘性缺硒者或含硒酶活性低下者应当补硒。根据农牧作物含硒量测定结果推测,除了湖北恩施、陕西紫阳等少数高硒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地区贫硒。所以我国大多数地区居民都可以补硒,健康人(不缺硒者)少量补硒对维持高水平免疫力,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大有帮助。

硒缺乏者多见于克山病、大骨节病、心肌病、精神萎靡不振、精子活力下降、易患感冒等人群。

儿童、老人、孕妇、哺乳期女性此类人群由于饮食量和食品种类的变化、生长发育、生理需求量以及吸收能力的改变等原因,其血硒水平总体处于正常偏低范围,因此他们对硒的需求量要多一些,每日推荐摄入量可适当提高。特别是有些食欲不振的儿童,单纯补锌效果不好,若同时补硒,会在短期内得到显著改善。

其他肝病患者、心血管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癌症患者(放疗、化疗者和康复期预防转移者)、肠胃病患者、从事有害工种者、嗜烟喜酒者等人群对硒的要求比一般人要高,因此,也需补硒。

比比,哪种补硒方式更适合

补硒的方式很多,有食补、吃营养保健品和药补。哪一种方式最适合自己,不妨比一比。

普通食补

一般来说,饮食补硒,方便又便宜,是最科学的补硒方式。

总体上,动物食品含硒量比植物食品要高(注:详见“常见食物硒含量表”)。动物脏器、海产品、鱼、蛋、肉类等是硒的良好来源,谷类和其他种子的硒含量依赖它们生长的土壤中的硒含量而有差异,蔬菜和果实类食物含硒甚微,饮用水含硒量也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烹饪可影响食物中硒的含量,例如龙须菜和蘑菇在一起煮沸几分钟可导致40%的硒挥发;鸡块和鱼在烧烤过程也可引起硒的丢失等。有研究发现,硒的损失:炖煮>热烫>冷藏,蔬菜>菌藻>肉类,不过,此结论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硒的食物来源

丰富来源有:芝麻、动物内脏、大蒜、蘑菇、海米、鲜贝、淡菜、金针菇、海参、鱿鱼、苋菜、鱼粉、黄油、龙虾。

良好来源有海蟹、干贝、带鱼、松花鱼、黄鱼、龙虾、羊油、豆油、猪肾脏、全小麦粒(粉)、猪肉和羊肉。

一般来源有:小茴香、冬菇、桃酥、红萝卜、全燕麦粉、啤酒、大米、橘汁和全脂牛奶。

微量来源有玉米、小米、核桃、奶油蛋糕、油饼、水果。

硒产品

由于我国居民硒摄入水平普遍不高,适当选用一些富硒农产品(如富硒大米、富硒茶叶、硒蛋)也是提高硒摄入量的有效途径,但要控制在安全摄入量范围。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每日谷物摄入量300~500克,若全以大米计算,其中硒含量为0.2毫克/千克,则每天硒摄入量为60~100微克,低于硒摄入量上限(成人为400微克/天),食用比较安全。若选用米中硒含量0.8 毫克/千克,则硒摄入量为240~400微克,再加上其他食物的硒摄入量,就有可能超过了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看看,补硒是否过量

WHO(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为,18岁以上者,硒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400微克/天(癌症患者可适当增高,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补硒),不论男性和女性都是如此;幼儿为120微克/天;4~7岁为180微克/天。

其实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补硒也不一样,要适可而止,过量则有害。最近研究发现,过量的补硒容易导致中毒。因此,补硒一定要在监测血硒的基础上补才安全,且应以食补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