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理财应该避免哪些误区呢

年轻人都知道手里有一点钱都会去想如何理财,想让钱能生出更多的钱,老人没有经济收入就更应该进行理财,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一些保障。理财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更好,一点利息可以让老人去旅游,买很多的东西,但是现在理财产品太多了,老人很容易陷入误区,老年人理财有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

哪家收益高买哪家

市民劳女士退休已有几年了,由于有稳定的退休金,孩子也已独立,每月还会给她一些钱,所以最近她开始了他们的理财计划。劳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多家银行的客户经理经常会主动发产品信息给她,而她选择理财产品的标准是什么呢?

“选择产品时,我主要还是看收益率,当然,也会了解这个产品的资金投向之类的。风险肯定有,现在很多理财产品都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的,但基本上不会产生什么问题,产品到期后都能达到预期年收益率。”劳女士凭自己的经验告诉记者。

但是,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是不是只要看收益率就可以了呢?

专家点评:

据理财专家分析,目前比较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受到50岁以上投资人群的偏好。这一人群对股票、基金等高风险产品不太涉足,多数人会定期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保险等。

由于空闲时间多,老年人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货”比三家。现在银行理财产品类型复杂,要慎重选择,结合产品投向、产品风险等级等多个因素来综合考虑。

除了产品的资金投向外,其他如产品到期期限、客户整体资金使用情况等都需考虑在内。一味追求收益高的产品并不可取。

误区二:

为了高收益放手一搏

市民吴先生的父亲最近就接到了这样一通电话。电话里对方称自己是某银行的工作人员,正在做业务推广,如果存多少钱,就给多高多高的利息。由于吴先生本人就在银行工作,所以吴先生的父亲就多问了几句时,对方怕露出破绽,匆匆挂断了电话。

“因为我父亲多少还明白一些银行理财方面的事情,但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往往会因为高回报率等诱惑而上当受骗。比如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吴先生气愤地说。

老年人是社会弱势群体,又容易相信人,一旦碰上高息引诱,很容易动心。那么面对层出不断的行骗手段,老年人又该如何保证资金安全呢?

专家点评:

对于老年人来说,防骗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守住自己的银行卡账号和密码,千万不要随意泄露。

一般情况下,如果银行有新产品出来,会通过电话或短信通知客户,有兴趣的客户需要通过银行网点办理业务。工作人员不可能直接向客户要账号和密码,所以如果遇到有人说要帮你代办业务,就要提高警惕了。

如果想咨询哪家银行的产品信息,可直接拨打该银行专属咨询电话,如工行95588服务电话等,而不要轻信通过短信发送过来的手机号码或座机号码。

误区三:

存款变保单

记者了解到,老年人去银行存款,结果存单变保单的事情屡见不鲜。本想去银行进行定期储蓄或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最后到手的却是一份保单,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业内人士分析,这主要是因为银行柜台接待人员可能对保险业务不太精、或为了冲业务量,没有向客户详细解释产品;同时,购买者在不了解产品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理解,直接购买了产品。另外,在购买银保产品时,老人还容易走进另一个误区:只看收益率高低,不关心银保产品具体能提供的保障等。

专家点评:

除了柜员可能存在的问题外,购买者也要考虑自身问题。如部分老年人没有弄清楚银保产品性质,容易简单将银保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等同。其次,面对复杂的产品市场,老年客户容易陷入从众心理。

老年人在银行买产品时,要尽量向柜员问得仔细些,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其次,银保产品一旦购买,过了10天犹豫期后,除非期满领取,提前领取很不划算,建议老年客户量力而行,如果有几年内都无需用到的闲散资金,才可适当购买;第三,以中国人寿为例,保险合同生效后,保险公司会一一打电话给客户核实确认相关信息。如果客户对产品有疑问,可以趁此机会咨询,并在犹豫期内决定要不要撤单。

通过介绍,我们知道了老年人理财存在的误区,老年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财,不要专门的追求一些高收益,也不要轻信柜员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