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的感染途径及预防

肝炎,即肝脏炎症的简称,也可以形象的理解为肝脏发炎,它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和毒物、酒精等,侵害肝脏,使得肝脏的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它可以引起身体珠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数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这只是“肝炎”家庭中一个最重要的分支,并不仅仅限于病毒性肝炎。有时人体营养不良、劳累,甚至一个小小的感冒发烧,都有可能造成肝功能的一过性受损。

肝炎通常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根据病因来分,可以分为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根据病程长短来分,可以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等;根据病情轻重程度,慢性肝炎又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等。

肝炎的病毒主要有甲、乙、丙、丁、戊五型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通过肠道传染,这个才是可以通过唾液、食物、水源等传播的,容易引起流行病,如1988年的上海甲肝大流行

乙、丙、丁型病毒性肝炎通过体液交换传播,主要是母婴、血液、性传播,新生儿因为抵抗力弱也可以通过乳汁感染

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一般不会传播乙肝。家中只要注意如剃须刀,梳子之类可使皮肤不损的物品就好。

肝大小三阳是否代表病情严重,在这里根据肝病专家做了一些诊断治疗的汇总,其中也体现了他们的一些诊疗经验和原则,希望能对广大的乙肝患者以参考,了解预防乙肝有哪些有效措施。

1、接种乙肝疫苗:这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凡是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尤其是家中或周围密切接触的人中有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以及集体生活的学生和从事饮食服务、幼儿保育、医务等重点人群均应接种乙肝疫苗。

2、防止血源传播:不输入未经严格检验血液和血制品;不去街头拨牙、耳垂穿孔、纹身等。医生、护士打针要一人一管一消毒。

3、防止性传播。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

4、防止生活接触传播:最好在集体聚餐实行分餐制,不要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水杯等。平时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肝炎的早期症状及表现,如: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差,进食后腹胀,没有饥饿感;厌吃油腻食物,如果进食便会引起恶心、呕吐,活动后易感疲倦。

1、出现食欲不振,不想吃饭,胃口不好;

2、面色黯黑、黄褐无华、粗糙、唇色暗紫等;

3、巩膜或皮肤黄染,或出现“三黄”症状;

4、出现肝区隐痛、肝区肿大;

5、出现蜘蛛痣和肝掌症状。

外出吃饭或乘车或游玩时都有可能接触到肝炎病毒,当肝炎病毒进入人体会发生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早先早已接种过肝炎疫苗,有足够的抗体形成,这时病毒入侵,这些保护性抗体就会奋起反击,病毒会被很快清除,不留任何痕迹。

第二种情况是隐性感染,是指在没有接种过疫苗,机体没有保护性抗体存在,感染了肝炎病毒以后,没有引起肝脏炎症或肝脏炎症很轻微,病毒很快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并产生了对这种肝炎的免疫力,标志是单纯乙肝病毒核心抗体阳性;

而肝炎病毒进入体内,没有引起肝炎,但病毒也不被清除,长期在体内与人体共存持续6个月以上被称为病毒携带者,这是第三种情况。若病毒导致肝脏炎症发生,出现了肝炎的症状和肝功能异常,那就是肝炎了。肝炎的病程在半年以内痊愈,并清除病毒,产生抗体的属于急性肝炎,这是第四种情况;若肝炎病毒在体内持续半年以上不被清除,并出现了肝炎的症状和肝功能异常,就被称为慢性肝炎了,这是第五种情况。

在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中,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是引起急性肝炎的常见病因,可引起隐性感染和急性肝炎;而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是引起慢性肝炎的常见原因,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这几种感染状况均可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