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中医的一个病名,专家介绍,秋季天气变化多端,稍不注意就可能会出现中风的情况。中风可分为外风和内风,那么在中风高发的时节,我们一定要做好日常的预防。那么干燥的秋季我们该如何预防中风的发生呢?
中医认为,初秋温燥为病,既有燥邪易伤阴津,又有温热之邪,易伤津耗气,两邪相合,阴伤更甚,阴不制阳,化生瘀痰,痹阻脑脉;深秋凉燥为病,既有燥邪伤及阴津,又有寒凉之邪,其性收引凝滞,收引则经脉拘挛,凝滞则血行涩滞不畅,两邪相合,则血行不畅,痹阻脑脉。
因此,在秋天易感受燥邪,至脑脉痹阻,经络不通,清窍蒙闭,导致中风的高发。也就是说,燥邪侵犯,一些高危人群体内缺水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加之情绪激动、劳累,引起血压波动,就容易得中风。
如何预防秋燥引起中风?
专家提出四个建议:
第一,坚持补水,要做到每日保证1200毫升的饮水量,老年人不口渴也要喝水。
第二,饮食上以滋阴清润的食物为主,避免吃燥热的食物,减少食盐摄入量,戒烟不要酗酒。
第三,老年人应经常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须随时注意病情变化,防止复发。
第四,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激动、暴怒,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开展适宜的文体活动。
定期针灸可以预防中风
以往,人们一直认为针灸仅只适用于中风的治疗和中风后遗症的康复。其实,针灸还是一种有效预防中风的武器。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就指出“惟风宜防耳,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备急千金要方》)。而我国现有的一些对照研究表明,以针灸预防的病人的中风复发率,远远低于未用此法者。还有研究显示,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药物组的复发率,表明针灸疗法也能有效预防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复发。在针灸整体论指导下的针灸整体疗法,从气血同治出发,通过选取头部、任脉、督脉及远端特定穴位进行针刺,从而打通任督二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眼明神清的疗效。身体的阴阳平衡了,自然就不生病,也就能够预防中风。
预防中风保暖很重要
中医认为,人和环境是一个整体,外界气候的变化与中风的发生密切相关。恶劣的天气可使人体的血管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气温骤降,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易使原本脆弱的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寒冷刺激还会使血液中凝血因子含量增高,引发脑血栓。一般来说,凌晨2点~6点的血黏度最高,此时温度最低,受冷就更易发生中风了。尤其是10月末至11月初是高血压发作的第一个高峰期,据临床统计,90%以上的中风病人有高血压病史。
寒冷的天气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易发期,也是中风的高发期,秋季时节容易燥出中风,提醒中老年人要做好日常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