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不严格 针灸感染的主要原因

针灸减肥是很多人喜欢的一个减肥方法,针灸治病效果良好,可能你也听说过针灸感染的事件,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针灸感染呢?针灸感染后有哪些症状呢?来听听中医的介绍,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损伤原因】

一、消毒原因针刺消毒不严,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针具、穴区皮肤和术者手指,任一环节的忽略,都可导致感染。特别是一些偏僻边远地区的少数针灸医生,习用隔衣进针和口温(即先将针具在口内含至温热后刺)法,极易导致感染。而三棱针、皮肤针等,也常会忽略严格消毒。针刺消毒这一问题,海外同样存在,如针具不消毒或用一些效果不肯定的民间消毒药液消毒等,正如瑞士学者指出,污染的针刺与污染的输血、注射一样,都可以成为感染乙型肝炎的原因之一。

二、操作原因在针刺过程中,将皮下各层组织内的原有病灶中的细菌或其它致病微生物,带入较深层的其它组织内。如有在腰部正中病灶部位行针刺治疗,结果导致严重的硬脊膜外脓肿,即可能与此有关。另外,穴位结扎时,如肠线残端露出表皮之外,该处也极易引起局限性化脓感染。

三、其它原因穴位注射时,除因不注意严格的无菌消毒外,对所注射药物的情况不了解,也是造成感染的原因之一。如有穴位注射过期卡介苗,结果引起多发性寒性脓肿,并残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穴位结扎(或穴位注线),也易因消毒不严,术后护理不当,引起感染。作者在新疆工作时,曾于1973年冬天,为一例六岁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给其行门诊穴位结扎术。当天晚上,患儿于睡眠时自行将敷贴在穴位切口之上的消毒纱布全部撕脱。因患儿所在地点离医院较远,天气又十分寒冷,家长自行用旧棉絮予以包扎。结果不仅造成局部严重感染,而且并发败血症。经住院救治后脱险。

【临床表现】

因感染的程度、性质等的不同,而表现为较大差异。

一、局限性化脓性感染开始为针孔或灸区发生硬结,颜色潮红,并有疼痛。如治疗不及时,可继续扩大,伴有全身不适,发热等症状。局部出现波动,硬结逐渐变软,中央有黄色的脓头。如感染发生在深部。波动感不明显,但脓肿表面有水肿和显著的局部压痛,全身症状也较明显。如炎症未能控制,发生骨髓炎或骨膜炎,在X线片上可见到软组织肿胀,骨膜增厚,骨质破坏等。

二、全身化脓性感染局限性化脓性感染未能控制,或病人体质虚弱、机体免疫能力低下,大量毒力强的病原菌在血中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全身化脓性感染。起病急骤,高热(可达40℃~41℃),头痛、头晕、关节酸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呼吸急促或困难。病情发展,可出现败血症,乃至感染性休克。化验:白细胞计数增加(可达2万~3万),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幼稚白细胞增多。

三、气性坏疽多发生在下肢和臀部等肌肉丰厚处,在针刺或穴位注射处发生剧痛,随之出现皮肤、肌肉大片坏死。按压针孔周围皮肤有“捻发”音,并出现水肿、皮肤苍白和发亮,重者整个肢体水肿、变色、厥冷和坏死。患者极度虚弱,面色苍白,出冷汗,高热,脉速。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迅速降至100万~200万。X线片检查,肌群内有积气影。其后果果严重。如一例42岁男性患者。有胃病史,近日因复发在当地医院治疗。予硫酸阿托品1支,由医者作足三里穴穴位注射。注射后胃痛即止,其它症状亦减轻。次日,穴位注射处红肿微痛,逐渐加重。至第四日,除红肿热痛外,还出现恶寒战抖,体温升高。诊断为气性坏疽。保守疗法无效,行高位截肢术。

四、病毒性乙型肝炎感染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或肝区痛)、乏力等,部分病人有黄疸和发热,以及肝脏肿大,有压痛等。但有的病人,在针刺感染后可无明显的症状。上述病人均有肝功能改变。

五、破伤风感染病员多无预防接种史,就诊时表现为畏寒发热,全身不适,呈苦笑面容,说话困难,重者甚可出现角弓反张等症状,如不积极治疗,可因窒息、全身衰竭或并发肺炎、心力衰竭而死亡。故预后极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