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而有趣的药引子是什么

药引子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当药物达到归经的部位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药效,治疗疾病。小编初识药引子,不是学中医,而是读鲁迅散文的时候。在这为大家带来几篇关于药引的中医典故。

鲁迅在散文《父亲的病》里说,清代名医叶天士给人治病,只在人家的原药方上加了一味梧桐叶,百治不愈的病人就被治好了。据说当时是秋天,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以梧桐叶携带的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病愈。这梧桐叶就是药引子,神秘而有趣。

叶天士是清代名医,擅治情志病。而情志病,最好的良药就是药引子,越神秘越有效。当然神秘之中是有科学道理的。叶天士就非常懂得怎么利用药引子来治疗情志病。他曾治一个患癔瘫的妇女,患者双下肢不能动,瘫痪在床,之前看过不少医生,吃了很多药也没用。叶天士诊察后,认为是由于肝气郁结、脾气不行而至下肢瘫痪。叶天士还了解到病人平时最怕狗。于是让病人家属将其抬到户外一小孤山上,并趁其不备,突然放出一条猛狗。病妇惊恐不已,拔腿就跑。瘫痪病也从此而愈。叶天士说,惊吓就是这病的药引子。

说到明代名医傅山,也是一个擅用药引子的大家。有一对小夫妻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口角,为妻的想不通,抽泣了一夜后,便病卧在床,茶饭不思了。看了不少医生,病人看到药汤就干呕。为夫的着急,求到了名医傅山名下。傅山问仔细后说,这个病能治,只是现在药还配不齐,你先备下药引子。在你回家路上,拣一块拳头大的小黑石,拿回家慢火煮,随时添水,不可干锅,不可停火,直到石头煮软了,再来我这里取其它的药。丈夫满怀希望取了石头回家,守着铁锅煮石头,整整熬了个通夜,水也不知添了多少次,可石头还不见软。妻子醒来,见丈夫还守在灶边煮石头,心里一软,对丈夫爱怜之心油然而起,主动下床来帮丈夫煮石头,还催丈夫去问傅名医是不是方法不对。傅山大笑着说,你妻子的病已经好了。她是因为生你的气而起病,现在你让她的气消了,病还能不好吗?丈夫回家一看,哦,妻子已经煮好了早饭等着他呢。

我们经常会发现,中医在用一些中药治病时,常会用一些药引子来送服中药。你知道中药药引子的作用吗?

如果医生开六味地黄丸,大多在处方上会写“淡盐水送服”。您可别小看这五个字,它往往是发挥药效的关键一步。实际上,中药还有很多这样的“药引子”,它们看上去是普通的食物,却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

增强疗效

治疗风寒感冒的中成药,用热乎的姜汤送服能增强疏散风邪的作用;或吃完药喝上一碗热稀粥,既暖胃又发汗,都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健脾胃助消化的中药汤剂,常放入大枣;产后淤血多、乳汁少等,常会用到生化颗粒或生化丸,最好用红糖送服,以增强补血散寒、祛淤的功效。

直达病处

服用治疗肾虚的中药或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等,最好用淡盐水送服。中医认为,盐味咸,可引药入肾,作为药引能帮助药物直达病变处,更好地发挥补肾的作用。

此外,在中药汤剂中,还有些特定的“引经药”。如头晕脑涨等头部不适,常用荷叶、菊花,病位在胸部常用桔梗、瓜蒌,在两侧胁肋常用柴胡、青皮,在腰部常用杜仲、川断,在上肢常用桂枝、桑枝,在下肢常用牛膝、木瓜,都能使药效“瞄准”病变处。

缓解“毒性”

清热解毒药药性寒凉容易伤胃,含贝壳矿石类的中药较难消化,都需要用米汤送服,可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顾护胃气。应用甘遂、大戟等有毒或烈性药物时,常常用红枣做药引,缓解毒性。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中药方剂中的药引子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乱用。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