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2岁了,现在已经会说许多的话了。我记得您在“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讲座上一再强调要培养孩子从小学会赞美别人,欣赏别人,说这是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有助于孩子情商的提高,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竞争的社会。
女儿现在已经28个月了,但是我们发现她从不和小朋友抢东西,如果她想要别人的东西时,就去找老师,要不来就发脾气。她在3岁以内的班上,年龄算是比较大的了。但是我们无论怎么教她,甚至给她做示范,她也不会抢。想问问张医师,有没
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孩子?什么样的观点是正确的,肯定不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问题呢?这其实是一个应该怎样看待生命的问题。 中国没有进行过对孩子科学养育这类翻天覆地的全民运动,我们的父母也是延续他们的
认为孩子是麻烦 有位妈妈自己很爱美,也很喜欢把孩子打扮成洋娃娃,给孩子穿漂亮的衣服。这天,她又给孩子准备好漂亮的衣服,可是孩子就是不愿意穿,非要穿另外一件衣服,非得跟妈妈反着来。这位妈妈哄了几句后很快感到厌烦,
在一个家庭里,往往碰到这样的情况:成人在谈论某一个问题时,孩子先是睁着两只眼睛边看成人的表情,边听讲话内容,然后会“喳喳”地插进来和成人一起讲。尤其是喜欢在爸爸、妈妈讲话时插进来讲。有的父母对孩子插嘴很讨厌,采取
近日两条新闻耐人寻味。一条是某市两所中职校将“尿检”列入学生体检项目,为的是查学生“早孕”;一条是湖北省推出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办法,其中规定,未经允许,偷看孩子短信、书信、邮件属违法。两条新闻乍看全无关系
许多孩子会熟练地背诵100以内的数字,但是他们不一定理解每个数字的真正含义,多半是死记硬背的顺口溜,所以家长要帮助幼儿掌握“数”的含义、“数”的概念。
(1)了解“1”和“许多”。在初涉数概念时,家长可借助丰富
上了中学,功课科目增加,作息时间调整,女儿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一天中午,女儿放学回来,带了家庭练习册,匆匆扒拉了几口饭,就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把我让她午睡的要求抛在脑后。我好意提醒了一句,女儿头都不抬地嚷:“今天的作
小儿自打上学起,就一直不肯在校吃饭。原因有三:一,他胃口大,怕在学校吃不饱;二,在家吃饭随心,吃不下可以不吃,在学校这是大忌。虽然他在家也很少剩饭的。三,天暖和的话,在校吃饭的孩子要睡午觉的,这是儿子最恨的事,在家的话,午睡就
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家长用粗鲁的方式教育孩子要懂礼貌。当孩子忘了说“谢谢”时,家长会当着其他人的面很生气地训斥指责孩子。家长急急忙忙地提醒孩子说再见,甚至家长自己都还没道别。这些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
前些天,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放学回到家,一直闷闷不乐,无精打采的,就连吃晚饭也毫无兴致。询问之下,才知这个学期第一次语文单元考考砸了,还被老师当众点名批评,这使一直对自己蛮有信心的儿子备受打击。 在了解详细情况,并
我的儿子一岁零6个月了,在外面与小朋友玩时不合群,总爱自己单独玩,有小朋友推倒或打他时从不反抗,直到痛时才哭。请问,这样软弱的孩子将来能够应付人生中的挫折和压力吗? 答:你谈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幼儿如何进行社会交往
我的孩子已经快3岁了,经常为一点小事哭闹不已。为了缓解气氛或者假装惩罚孩子,我们不得不采取哄骗和威胁的办法。暂时还真能起作用,但是时间一长就失去了作用。难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吗? 答:我们总说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
孩子最初的性格如同白纸一张,生长在某一特定家庭环境的孩子在长期与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接触中,受到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性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会逐渐迁移到他们身上,在性格这张白纸上落下种
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俨然成了家里的“小霸王”。家长关门,孩子就生气,认为只有他关才行;不让父母给自己洗脸;下楼时硬要家长牵自己的手……孩子想要干什么,家长得顺着他的意愿办,否则就撒娇哭闹。严重的还会在幼儿园欺负其他
理财教育不容回避 家住环山路的家长李女士认为不应该让孩子过早接触金钱,否则会染上好吃懒做、浪费、无心学习等坏习气。山东英才银座幼教集团总园园长赵春梅认为,孩子要学会生存,就是学会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生存,对孩
在成为什么样的人方面有无限的可能性 如果人类有一千种能力,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就具有一千种能力的可能性。在以后的成长中,这些无限的可能性会慢慢变成为有限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的成长将带来损失,也并不意味
习惯影响一生。随着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好习惯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家长的重视。8月26日,本版刊登了网名“我心飞扬”的烦恼:“儿子读小学二年级,暑假里老师家访,认为儿子最主要的问题是习惯不好,像上课不认真听讲,爱开‘小差
孩子在交往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小的矛盾和冲突。对孩子来讲,这能促使他们慢慢地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知道蛮横、不讲理,任性和霸道,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 并从中学会宽容,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 其中“原谅别
无论什么时候和场合,对于孩子的性问题,父母都不应该因为自己不恰当的态度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也不应该在教育的时候,老是想着一次把全部知识都抖给孩子,不必像医生给产妇讲课那样。 回答孩子的性问题要简洁,不要扯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