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妹妹的男孩因为先天性心脏病住在我这儿等待手术。我的孩子已经2岁了,原来大小便都能够向我们表示或者告诉我们,但自从我妹妹的孩子来后,他却经常尿湿裤子或者将大便解在裤子里。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问题可能
棍棒教育并未销声匿迹,但是好在赏识教育渐渐成了主流。这是值得为我们的孩子庆幸的,很多父母慢慢学会了对孩子说“你很棒!”在我而言,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过,新的理论又来了,他们说:赏识教育也不是谁都适合的!想当好父母,先得
闺中密友紧急求救:快救我,儿子陷入网瘾不能自拔,学习一落千丈,我连死的心都有了!赶紧安慰她别着急别着急,慢慢说。闺蜜紧张万分:估计是谈了个女朋友,每次上网都不让我看,我偷着在客厅里伸着脖子观察到几次了,聊得热火朝天,不亦悦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习惯”犹如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人生的方向盘。
前不久,有报道说有个五岁的孩子能记住3000多个字,对一般文章照读无误,当问及孩子是否懂得文中的意思时,孩子却茫然地摇头。由此引发感慨:强化孩子的记忆力而忽略理解力的培养是否恰当? 字与实物对号,培养理解力从兴趣开
没有哪个国家的父母比中国的父母更爱孩子,这在全世界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父母太爱孩子了,然而我们的很多父母却不知道怎样爱孩子,尤其是那些本身没有太大成就的父母,无论花多大的代价,都要让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要比别
国庆连中秋,8天的长假,妈妈们有什么计划?是带着孩子逛公园、去游乐园,还是抓紧机会让孩子上“补习课”?或是索性家里蹲,用电视、电玩、电脑来打发漫漫长假?在这种时候,无论是短假还是长假,我会组织几个家庭一起“亲子游”或远
我4岁的女儿楠楠几乎一个字也不认识,因为我不教她识字。我也不赞成过早地教孩子识字,因为早识字占用了幼儿大量的玩耍时间,减少了其手指的活动,对大脑的生长发育不利。而适合这一年龄的玩耍,如搭积木、过家家、玩沙土、剪
看电视已经成了现代家庭不可或缺的休闲方式,有宝宝的家庭也不例外。那么,究竟能不能让宝宝看电视呢?答案是:可以,但时间一定要短。因为看电视过久,对小宝宝来说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不利于宝宝的视力发育,婴儿眼睛还在发
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父母要跟孩子一起成长。 如果希望孩子成为专业人才,父母也一定要努力在自己从事的领域有所成就,这样,父母给孩子的教育才不是刻意、苍白和生硬的,而是自然而然和有说服力的。因为,以身作则、分享经
父母不可能是万能的,对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自己清楚的部分可以讨论,但是对于不清楚的地方,如果孩子表示有兴趣,就要让孩子去找那个方面的专家,或懂得的人,让孩子亲自去经历那个世界。比如,如果孩子的数学学得很好,也有兴趣在这
提起大人物,我们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形象呢?大部分人会认为,大人物应该像船长一样,气度非凡,能力卓越,站在那里,自然生出一种威严,能影响别人、带领别人。 没错,大人物是有令人仰慕的气质,不过,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即使是威
那么,为了成为孩子的榜样,现在该做些什么呢? 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其实没什么难的。从今天晚上就开始,关掉电视,推掉不必要的应酬和玩乐,陪在学习的孩子身边,读读杂志、看看书吧。 无论是家庭主妇还是
我们作为母亲,作为父亲,要始终怀有自豪感。不要盲目崇拜,一味觉得其他国家教育体制更合理、理念更先进,其他家庭的教育氛围更好,其他孩子的学习方法更得当。每个国家,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情况,父母一定要首先立足
美国人看了我的孩子们的电视访问,都觉得不可思议。当记者问他们怎么才走到今天这一步时,他们都回答说是因为东方式家庭的价值观。 在韩国,很多人特意把孩子送到美国留学,但是在美国出生、接受美国教育的人竟然如此推
我常常很遗憾地看到,有些父母总在没有明确目的的情况下就要求孩子做这做那。 他们并不知道孩子有什么才能、喜欢什么、能做好什么,只是一味将别人都看好的东西强加到自己孩子身上;或者为了超过其他孩子,而强迫自己孩
从孩子身上,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比如,京柱总是不满足小小的成功,勇气十足地去寻找更高却也更难的路。他总是持续不断地学习,大学期间,不只对医术本身,还对医学伦理表现出高度的兴趣,即使学习十分忙碌,也会抽时间去宗教大学
“一个人伟大与否,取决于他给予了别人多少帮助。” 这是父亲留给我的让我受益一生的教育。只想让自己好、只希望自己取得成功的人绝对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这是我在很小的时候,在父亲的教育中体会到的。 而我
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努力把孩子抚养成正直的人,那么教育的第一步就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如果父母都不首先相信和尊重自己的孩子,试问世上又有谁会欣然地尊重他们呢?父母一定要懂得所有关系都是相互的。父母认可孩子
有人没有上学就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也有人即使名牌大学毕业,也没做出什么特别的贡献。我那担任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的三儿子洪柱,曾在2005年新生开学典礼上致欢迎辞时这样说过:“但凡是取得成就的人,他的人生目标都很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