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妈妈离开了,依附性强、对分离敏感的宝宝会十分难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你首先要凭直觉去了解正在逐渐长大的孩子在什么时候开始能够应付你短暂离开的局面(这里所说的“短暂离开”并不包括你和他爸爸偶尔一起离开他
人们常说,成功了才会幸福。但事实上,成功并不一定能带来幸福。相反的,幸福却一定能带来成功。   有人曾针对一些知名企业的负责人的童年时代,做过一项调查。为了找出是他们童年时代哪一方面的能力,成就了他们今日的成功,
每次送美美去幼儿园的时候,我都鼓励她要好好在班里听讲、做活动。有一天,在晚上吃饭的时候,我有一搭无一搭地问她“今天你表现好吗”。没想到美美干脆利索地回答:“好,当然好了,表现好是为了让妈妈高兴!”当时我差点把饭都喷
科妮很担心儿子。儿子杰是一个非常敏感细腻的孩子,并且有艺术天赋。但杰总是很不合群,很少和邻居的男孩一起玩。他很讨厌男孩那些粗鲁野蛮的游戏。现在,男孩子们正成群结队地去玩棒球和其他运动了,杰又一次拒绝了。儿子的
我家宝宝14个月,他很喜欢撕纸、撕书,而且撕的时候似乎很开心。该怎样纠正他这个习惯呢?   鑫儿妈妈  1岁左右的宝宝撕书与看书都是一种学习。撕的动作可训练孩子两手的协调性。撕时的声响,画面的刺激,都能让孩子认为是
当宝宝有能力和和小伙伴一起玩了的时候,几个小朋友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如何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让宝宝们和平相处,而不再战火纷飞、硝烟四起,这是妈妈最关心的问题。   宝宝常常会为了争抢玩具抓咬对方,这些“小”状况层
那个嗷嗷待哺,完全依赖你的小婴儿,变成了一个行动自如,好奇心很强,又很有主见的孩子,动不动就说:“不好。”“不要。”这前后的转变太剧烈了,以至于妈妈无法适应。实际上,这是孩子首次发现自我,试图用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9岁的珍珠只要是自己想要的,就必须拿到手,否则就会不停地耍脾气。因为珍珠的父母都上班,他们很早就送珍珠去托儿所了,为此,父母觉得非常对不起她。于是,对孩子一般的要求,父母都会满足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她开始使小性,想
最近,7岁的志远总是撒谎,妈妈为此非常伤心。当妈妈说:“洗完手再看电视。”孩子坐在电视前动都没动就说:“已经洗过了。”这是明显的谎言。如果妈妈说:“昨天没洗头,所以今天得洗。”孩子就会大哭着说自己“洗过头了”。每
玩乐是宝宝们最重要的事情,宝宝玩耍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因此,家长挑选玩具的时候,会仔细考虑哪些更适合宝宝;在陪宝宝玩耍的过程中,也绞尽脑汁地让宝宝更开心、学得更多;但是到了收拾玩具的时候,却总是忘了宝宝的存在
专家:别扣早恋的帽子,校园集体舞就是这样被扼杀的   “妈妈,我‘吃醋’了。”——听到7岁的女儿青青说出这样的话,妈妈虞女士大吃一惊。   青青为之吃醋的对象,是她的拉丁舞舞伴、同龄的小男孩彬彬。   “凡是和彬彬
政模上小学一、二年级时经常跟我们说谎。他特别喜欢看介绍恐龙或海豚的电视节目,因此只要遇到这些节目,就不会控制自己的时间。只要我对他说:“做完作业后再看吧!”他就很自然地回答:“我已经做完啦!”但是我晚上检查作业时
孩子无端端病了,但是又会突然病好,他们是真病吗?不,他们有可能是在装病!他们为什么要装病呢?作为父母的你们,是否正在苦恼如何辨别孩子的真病与假病呢?不怕,笔者给你们一对金睛火眼,让你们一眼看穿孩子的真与假。   逃避责任
“哎呀,我家孩子,才8岁,啥子都要和你反起整。你说东,他偏要西;你说这样做要不得,他还搬出老师来反对你。这么大点就这么犟,往后这教育还怎么进行啊!”   “唉,我们家那个,这学期考试成绩又没法说出口。你说他成天脚不停手不住
问:我的女儿3岁,语言发展很好,但不愿意表达,想要什么或要干什么从来不说,总要别人问她,在幼儿园只跟一个小朋友玩,回家问她幼儿园里的事从来不说,我们大人经常要跟她猜心事,很担心她会不会自闭。   答:判断宝宝是否患有自闭症
专家认为:现在的孩子被看护过度   “你能跟孩子讲有关死亡的事吗?”几天前,台湾著名生命教育专家纪洁芳和她的研究团队,一齐现身杭州茅以升实验学校,参加海峡两岸生命教育论坛。她觉得,当今的孩子被看护得太多了,这跟青少
美国有关科研部门研究发现,常听音乐能改变儿童的容貌,使孩子变漂亮。   我们知道,喜、怒、哀、乐都是通过接受外界的资讯而产生的,即资讯通过耳、眼等器官传递到大脑,大脑再经过处理指派面部某个部位的神经发生变化。常
生活中,亲子相处难免起冲突。下面是生活中常见的几个容易引发亲子冲突的场景,当你面对时,会作何反应呢?看看你的选择和心理学家的回答是否一致?   场景一   孩子松开你的手乱跑   A。你会抓住他,紧张地摇晃他,当大家的
家长总是满怀期望又忐忑不安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学校也一直在努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可是,事实上,学校每天都在让某些孩子掉队。很少有哪个校长和教师故意为难孩子,校长和教师接受了家长和社会的委托,他们对孩子的
我们既忧惧于孩子的未来,却往往漠视、回避他的现在,比如也是在这所学校,我来做报告之前,对学生和学生父母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学生问卷中有个选项是:“你想过自杀吗?”“你曾经伤害过自己的身体吗?”学校出于种种顾虑,在征求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