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患及早防范

  据调查,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接近 30%;有 30%的小学生和 35%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精神病患者自杀占自杀总人数的 30%-40%;北京市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中,约有 70%-80%所患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数字触目惊心

  据最新调查,北京市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中,约有 70%-80%所患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目前心脑血管疾病与肿瘤已成为人群中最常见的致死原因,而这些疾病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精神疾病发生率也在升高。 1991年北京市对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各类主要精神病患者与 1982年相比均有明显上升。另一项调查提示,精神疾病自杀者占自杀总人数的 30%-40%,而与自杀相关的精神疾病主要是可以治愈的抑郁症。

  1992年北京对本市部分高校调查结果表明, 4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各类心理问题。南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资料显示,大学校园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接近 30%。心理问题也同样困扰着中小学生。 1995年一项国家级科研调查发现:有 30%的小学生和 35%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1998年“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研讨会”资料表明: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

  学生患心理障碍谁之过----北京中国心理研究专家李淑然调查了6所大学发现,其中对休学退学的原因,64%的是因为心理障碍造成的。山东医学院的付茂笋教授调查了922名今年新入校的大学生,入校半年来仍有10.3%的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4.9%不能适应大学生活,有11.4%在人际关系上有障碍

  不良心理的危害

  与会专家认为,首都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商品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工作、生活节奏的快捷,人口的流动,人际关系调整的频繁,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结构的改变等诸多因素,必然会引发人们更多、更复杂的心理问题。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摩擦、恋爱婚姻、家庭矛盾、亲子关系、升学就业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些因素都会给人们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导致心因问题或心理疾病。医学专家认为,不良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危害并不亚于传染病。

  不良心理妨碍就业----邻家的女孩今年大学毕业,从她憔悴的面容可以看出精神状态不是很好。一日和她攀谈起来,才知道她寝室的8位室友最近都很不如意,原因是年后的几次求职都以失败告终,今年7月,眼看就要大学毕业了,这段时间,她们一直都在为找工作的事忙活,然而,一个多月,跑了数家单位,她们的工作还是没有着落。从攀谈中可以得知,不是她们成绩不好,而是六种心理阻断了她们的就业路

  心理疾患不愿就医

  目前,大众对心理卫生知识及其重要性的了解不多,主要表现为不知道发生了心理疾病或既使知道了又不知如何解决;看心理医生存在心理障碍,讳疾忌医,羞于看心理医生,怕别人知道了笑话,最后给自己和家人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一位行将离婚的 50多岁的妇女偶然经过咨询中心,在专家咨询结束后非常感慨地说:“如果我早来心理咨询,也不至于到今天离婚的地步。”

  重视社会心理保健

  近年来,虽然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出现,但北京现有的心理保健模式还未完全形成,心理工作者的数量和素质都有待提高。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重点高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已经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高校的心理工作发展不平衡。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能开展心理辅导的学校不多。为此,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向北京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强心理卫生工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心理卫生工作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及家庭的全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