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安慰、鼓励取代嘲笑,你的孩子会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和成长。你和孩子的关系也会获得良性发展。换个态度、换个说法,你可能就会看到不一样的孩子。 记得我小时候玩得很好的一个伙伴,他妈妈经常对他说:“你怎么总是
这几天一直为孩子们读一本书:《你不可以随便摸我》。因为网络上有很多朋友提供了“性安全教育”的资料共享,比如:胡萍的《善解童贞》、香港幼儿性教育图书《我从哪儿来》。 这本书通过妈妈为宝贝讲述一位小女孩受到“性
据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近3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当他们出现心
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 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绝对一致,所以孩子的看法与你的不同,没有什么奇怪。 ● 每个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孩子一定会有一些地方比你更好,而你有的优点长处,孩子不会全部
女儿7岁,优点很多,毛病也不少。她喜欢听故事,可留在脑子的故事却很少,不能完整地复述;身体渐胖,却又懒得锻炼,家里的呼啦圈冷落一旁;对于一大堆要背诵的课文,每次效率都很低……我暗暗发愁:得想个办法解决这些问题。适逢“超级
给宝宝赞美,是帮助宝宝建立自信、提高自我认知和肯定的方式之一。但是,有的家长因为盲目的赞美宝宝,或是赞美方式不当,反而给宝宝带来更大的伤害! 禁忌一:好话坏说,明褒暗贬 父母口头禅:“你今天终于没有做错,了不起!”“全部做
女儿出生时,头发黑黑的、亮亮的、还稍稍有点自来卷儿,谁见了都夸她的头发长得好。眼见她的头发一天天长长,又看到周围的不少孩子“护头”——拒绝理发或以哭闹表示抗议,心里就开始嘀咕:将来给宝宝理发还真是个事儿。先生则
每个孩子都有梦想。我5岁的儿子嗒嗒亦不例外,在观看影片《紧急迫降》后他喊出了“我长大要开飞机!”的口号。当我听到儿子的“豪言壮语”时,没有丝毫的调侃与不屑,而是认真地对他说:“每个人都有梦想,但只有少数的人能最终
蒙台梭利理念中有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友好地对待错误。一位蒙台梭利教师和家长的聊天能给我们一些很实际的建议。 如果我们研究错误本身,那么很显然,每个人都会犯错,这是人生中最现实不过的事情了。承认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著名青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有一次到江苏金坛讲课,近万人听完课后缓慢地退场。等到所有人都离开后,一位妈妈开口咨询让他惊讶万分:这位妈妈已经离家出走半个多月了。原因却是自己不仅管不了孩子,还被孩子打。 “以前家长
快到春节了,过年到底要不要给老师送礼?如果送的话送什么?家长们为此煞费心思。一些家长怕“人家都送我不送,孩子会不会被歧视”?有网友在网上发帖,号召广大家长“共同抵制过节给老师送大礼”,引发一阵热议。也有很多校长呼吁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高,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应该说,钱学森的超人天赋有来自他母亲的
专家提醒,青少年过多沉浸在娱乐化的环境中,不仅对其自身有害,还可能使我们民族由深刻变浅薄,影响国家未来发展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江苏省常州市正衡中学的一次家长会上,有老师建议学生周末少看以娱乐化著称的某卫视节目。这
还有半个多月就期末考试了,为了敦促孩子用功复习,考出好成绩,父母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甚至抛出各种诱人的奖励“如果期末考试能进班级前十名,爸爸奖励你一部新款手机、妈妈带你去欧洲旅游……”甚至有的老师也会许诺,如果谁
视听传媒为人们认识家庭教育现象提供了生动的立体画面,而数字技术的出现则为家庭教育的科学发展拓展了广阔的时空。信息化是家庭教育科学发展的时代引擎和重要先导。 首先,家庭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使命之一是提升人的素质,
“蓉蓉,我家欢欢出生已经50天了,可我很少看到他会笑,我很担心,宝宝发育是不是有点慢呀?朵朵是什么时候开始会笑的。”经常和陈蓉交流育儿经验的好友发来信息述说她的忧虑。陈蓉告诉她:“不要担心,每个孩子的发育会有个体差异
湾湾是个不到六岁的小 男孩 儿,在他的字典里,似乎从没有“犯错误”三个字。比如前些天由于爸爸的鞋子不小心放到了他的小画片上,他一下子把爸爸的鞋子和鞋架全部推倒在地上,任爸爸和妈妈怎么讲道理,怎么吓唬他,也不承认错误
自理能力差 自信心不强 男孩女性化 为了更好地抚养和教育孩子,选择当“全职妈妈”的女性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大多数“全职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过度,不少人成了“全职保姆”。在妈妈的过度呵护下,不少孩子表现出了很多问题,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能力又是智力的核心。因此,婴幼儿语言能力早期开发就成了其早教的关键。早期语言开发是开启孩子智慧大门的钥匙。要想把孩子培养得更聪明、更富有智慧,就要十分重视婴幼儿的早期语言开发。  
多一些基本的应变能力能帮助孩子自救。未雨绸缪才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方法。父母在保障孩子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创设情境,锻炼孩子的应变力,能提高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 有一段时间,我接连看到小孩失踪的新闻,孩子都是三岁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