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可是孩子却不领情,说明父母的关怀和关爱得不到孩子的认同和感知,同时也反映了父母的关怀开始走向它的反面,在亲子交往过程中正在被异化。本文讲述了引起父母关怀异化的影响因素,和关怀异化的表现形式及影响,教你如何避免关怀异化。
何为异化的父母关怀
美国关怀伦理学派代表人物内尔·诺丁斯[内尔•诺丁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系的教授、美国教育哲学协会主席、美国教育学会现任主席,三次获得斯坦福大学 “教学优秀奖”和包括“斯宾塞教师奖”在内的其他著名奖项。关怀伦理学的奠基人。诺丁斯试图从哲学和历史的视角反思整个西方男性主义文化传统,全面建构关怀伦理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对关怀的含义、关怀的公式以及关怀的两个环节都做了深刻而独特的阐释。
关怀是一种投注或者全身心投入(engrossment)的状态,即在精神上有某种责任感,对某事或者某人抱有担心和牵挂感。诺丁斯认为关怀包括两种基本的含义:其一,关怀与责任感相似,如果一个人操心某事或者感到自己应该为之做点什么,她就是在关怀这件事情;其二,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期望或者关注,她就是在关怀这个人。换句话说,如果他注意到某人的想法和利益,他就是在关怀这个人。
异化最早作为一个哲学术语出现,来自拉丁文alienation和 alienare,有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意。中文翻译成异化,以便和同化相对立,包含有异己化,对立化的意思。简单说来,异化指明是人与其产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即人的活动对人的反作用。如果追求异化一词的哲学本义,则可以表述为:由主体产生的客体总是作为主体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而反对主体本身,或者说是被创造者对创造者的排斥和危害。
父母关怀的异化,就是父母付出的关怀,没有给孩子带来幸福快乐,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反而得不到孩子的理解,没有起到关怀的效果或者对孩子成长形成了负面的影响,这样,父母的关怀不成其为关怀,而是走向了关怀的反面。
主要流派对父母关怀异化危害性的阐释
异化的关怀,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此问题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论述,主要包括心理咨询中的交互分析理论、德育伦理学中的关怀伦理理论和心理学的父母控制理论,见表2.
表2.主要理论流派揭示异化的父母关怀对孩子造成的危害
主要流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交互分析理论 爱利克·伯恩 交互分析理论认为异化的父母关怀,造就了儿童不健康的人格结构和人生态度。
心理咨询交互分析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理论和人生态度理论两大部分。交互分析理论认为,人类的人格由P,A,C三种自我状态构成,即父母式自我、儿童式自我和成人式自我,简称P(父母)、C(儿童)、和A(成人)。
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这样三种自我状态,一个健全的、成熟的人格结构中,P,A,C三种自我形式应该占有相同的分量,三者相互衔接而不重叠;其人格特征为:身心发展平衡,有社会认可的是非善恶标准,有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有坦诚的个性和温暖的情感。
在6岁之前没有得到父母的照顾和恰当的关怀的孩子,三种自我形式往往会出现比例失调、交错在一起,其中一种自我状态将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的任何行为都反映出并受制于人格中占主导地位的自我状态,致使P或C侵占了A的领域,出现成人式自我心理受到污染的不健康心理状态。
另外,交互分析理论还认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表现为四种类型: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不好;我好——你好。其中,前三种人生态度是不健康的,而第四种人生态度是健康的人生态度。
如果孩子在早期,尤其是在6岁之前没有得到合适的父母照顾和关怀的话,就容易形成前三种不健康的人生态度。
关怀伦理理论 内尔·诺丁斯 关怀伦理学认为父母的异化关怀,阻碍了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不可弥补的伤痕。
关怀伦理学的代表人物内尔·诺丁斯以女性特殊的视角重新定义了“关怀”。她认为关怀不是关怀者(在这里是父母)一个单向的付出过程,而是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双向的互动过程。她认为关怀包含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接受对方,而不是把自己投射在对方的身上,以己度人的可能结果便是操纵和控制。关怀的第二个环节是动机移植——关怀者的动机能量流向他人。同时,她还为关怀设定了一个公式:①A关怀B;②A发出与①相符的行为;③B承认A关怀B,并且给予积极的反馈。诺丁斯认为,只有满足了这个公式,关怀才真正的发生。
家长付出的关怀,孩子不理解,就不给予积极的反馈,甚至给出消极的反馈,家长的良苦用心得不到理解、肯定,也陷入困惑与不解当中,有些家长就会收回自己的关怀,或者给予孩子更不恰当的关怀,这样,关怀就陷入了一个怪圈,走向了恶性循环,对亲子关系造成了不可弥补的破坏。
父母控制理论 Becker,Baumrind 父母控制理论认为父母关怀的异化,使父母控制作用减弱,不易于儿童形成自我控制能力,影响了孩子的社会化。
根据西方心理学中的父母控制理论研究可知,父母控制模式是影响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是儿童走向社会化的重要特征。有效的父母控制对儿童的 自我控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良的父母控制模式会导致儿童自我控制发展上的一系列问题。
Becker研究认为,父母对儿童爱的情感是影响父母控制模式的重要因素,在有爱的情感参与的父母控制下的儿童易表现自我控制;在缺少爱的情形下,儿童多有一些不良控制特征。
Patterson(1986)等人通过对过度保护及忽视或放任控制的研究指出,这两类父母控制下的儿童都具有消极的自我控制,容易出现情绪上和行为上的控制问题。
防止父母关怀走向异化的策略
异化的父母关怀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同时也影响了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因此,这个问题应该引起父母们的关注,父母应该采取一定的策略,来避免关怀走向异化,使孩子能够在父母恰当的关怀下健康茁壮的成长。
学会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可以进一步提高父母对孩子的认知能力。没有对孩子的理解,父母就不可能被真正的认可和接受,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关怀意识,进而也就不可能得到被关怀 者的积极反馈。理解孩子,就要求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还要跟孩子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
父母可以通过“一个点头、一个注视、一个微笑、一次家庭聊天、一次家庭聚会、一次家庭合作、一次家庭郊游”等方法来多角度的了解、理解自己的孩子。
镜头一:一个点头
小兰平时说话断断续续,还有点小结巴。妈妈不知是什么原因,很着急。后来幼儿园老师发现,小兰的妈妈总会在小兰说话的时候打断小兰,不让她说完,而小兰为了说完话,就想说的快一些,一快就结巴了。在老师的建议下,妈妈在小兰说话的时候,会在一旁给小兰一个点头,小兰得到了妈妈的鼓励,慢慢地敢说话了,爱说话了。
镜头二:一个注视
小亮不爱搭理人,经常哭闹,父母却不知为何故,后来看了一些育儿方面的书籍,反思自己在孩子说话的时候,总是在忙其他的事情,对孩子没有足够的关注,孩子总会说着说着就不说了。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小亮的父母在小亮说话的时候,总是很专注,注视着小亮的眼睛,鼓励他。渐渐地,小亮哭闹的频率减少了,也爱和父母说话了。
镜头三:一个微笑
小芳平时特别害怕爸爸,不与爸爸说话。爸爸为此事很苦恼,后来爸爸发现小芳妈妈在小芳说话的时候,总是面带微笑,才恍然大悟,自己平时太严肃了,孩子害怕跟他说话。于是,小芳爸爸后来在跟小芳说话的时候,总会面带微笑,慢慢地,小芳和爸爸亲近了。
镜头四:一次家庭聊天
小英5岁,但是却有着超出年龄的懂事,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让周围的妈妈很羡慕。小英妈妈说,小英的懂事得益于每周一次的家庭聊天。在小英家,每个周六下午3:00-5:00是雷打不动的家庭聊天时间,聊天的内容包括:第一,上周的愿望是否实现;第二,每个人聊聊这一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几件小事;第三,说出发生在家里的一件让你难忘的事情;第四,最想对其他两个人说的话;第五,自己在未来的一周内有什么期待。这样的聊天以后,每个家庭成员彼此都很了解了,尤其是父母对孩子加深了理解,整个家庭氛围都非常的融洽。
镜头五:一次家庭聚会
小浩在小朋友面前很有人缘,大家都喜欢跟他玩。原来小浩的妈妈,在每周日都会让小浩邀请自己的小朋友来家里玩。
很多妈妈不理解,孩子们来家里玩,把家里折腾的很乱,为什么小浩妈妈会有这样的选择呢?小浩妈妈说,每周让儿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一是可以满足了儿子爱玩的需要,二是可以让孩子在与小朋友的交往过程中,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三是妈妈自己可以通过孩子的朋友更加的理解孩子。一举三得!
镜头六:一次家庭合作
小宇的爸爸工作很忙,很少陪小宇一起玩,但小宇和爸爸感情非常好。原来,爸爸和小宇有一个约定,每周爸爸妈妈和小宇一起做一件事。有时是一同拼一个复杂的拼图,有时是爸爸买回材料,一起做一个风筝,有时,把玩具拆开研究一番再一起组装上,一家人忙的不亦乐乎,其乐融融。
镜头七:一次家庭郊游
今年3岁半的小红妈妈只要有时间就会带着小红出去玩,有时去公园,有时去郊区,在游玩的时候,小红的妈妈就知道了孩子喜欢什么花,喜欢什么颜色,喜欢什么动物。每次郊游,就会对孩子的认识加深一步,能够更多地观察孩子喜欢什么,孩子的兴趣点,更准确地推断出孩子的需要,给孩子施以真正的关怀。